一半,仍然是朱元璋時期。
一半,是正統十四年,十月十三日,正風雨大作的京師九門。
這個功能的開發,來自於江逸在烏江江畔獲得的靈感。
在第三期節目結束之後,江逸曾在各大社交平臺上,看到了觀眾們為他截下來的,他踏在烏江江水之上,背對項羽,一步步邁向時空門,而項羽,在後面翹首以盼的場景。
那個時候,以烏江江中為界,出現了那不可思議的一幕。
江右,是高樓大廈,是身穿中山裝的江逸。
江左,是身披戰鎧,渾身鮮血的楚霸王,是一個又一個躺在古戰場上的屍體。
那一張張來自不同觀眾的截圖,以及江逸走向時空大道時,誤打誤撞呈現出來的場景,不僅震撼了當時的億萬觀眾,更震撼了江逸,給了江逸啟發。
只不過,那時候的他,正在為上線電視臺,和選定第四個人物而煩惱,還來不及細細品味,只在心中有了一個大概的設想。
他設想,既然時空門可以呈現出這樣的場景,那麼同樣是連通著另一個時空的時空之鏡,會不會也可以產生那樣的效果?
這是江逸在想要讓朱元璋和觀眾們看到京師保衛戰時,腦海中突然靈機一動,閃現出來的念頭。
他想到了,就會去實踐。
事實再次證明,他的設想是正確的。
只不過,似乎是因為時空之鏡的等級並沒有提高,所以最多隻能擴大到佔據半個應天殿。
也許,在對話完朱元璋,獲得足夠的人氣值之後,他能夠升級時空之鏡也沒準。
畢竟……
誰知道呢?
江逸暫時無從知曉。
於是,便有了此時,呈現在電視臺觀眾面前的一幕。
應天殿上,只有江逸和朱元璋,以及一些被靜止的內侍和錦衣衛。
江逸和朱元璋正站在大殿中間,彷彿置身在了正統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