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制度,既是朕的統治手段,也是朕想要實行的利民之舉。”
“士族們瞧不起朕,朕也看不上士族,以朕的性子,根本不可能向士族低頭,能夠唯一倚仗的,便是民心。”
武則天毫不避諱的說道:“誰不服朕,朕便弱之、滅之。”
“這,便是朕創立舉報箱制度的原因之一,除去可以知道各地有哪些貪官汙吏不作為之外,朕還可以第一時間知道,有哪些官吏是背地裡跟朕作對的。”
在武則天看來,把自己早已過了數年的心思告訴後世並沒什麼大不了。
她不想刻意歌頌自己,想說什麼就是什麼,是非功過,任由後人評判。
江逸心領神會,確實武則天一直都是這麼做的,包括唐太宗李世民的後裔,都有不少死在她手中。
她在武承嗣為她稱帝大造民間輿論的同時,也接受了武承嗣的建議“去唐家子孫,誅大臣不附者”!
這位女皇前中期的殺心可不是一般的重,但也正因此,她才坐穩了這天下。
伴隨著舉報箱制度出現的,便是一群瘋狂的告密者和酷吏,他們聯手締造了一個人人自危的恐怖時代,讓士族官員更加忌憚這位女帝,生怕哪天就有把柄落在她手中。
在武則天時期,很多想要對抗她的勢力,可以說都在被她摁著頭打。
“後世,朕問你,後世為何還有如此之多的學子,如此艱難?”
武則天皺起眉頭:“一千多年了,難道華夏,還未得欣榮?”
江逸鄭重回道:“因為華夏,還在復興之路!”
“復興?”
“何意?”
武則天眉頭皺得更深,眼神狠厲。
“你不是說朕還唐之後,由朕的孫子李隆基開創了一個萬國來朝的盛世麼?”
“告訴朕,之後,又發生了什麼!”
武則天焦急地問道。
江逸注視著女帝那滿是褶紋的眼神,發現她的眼中伴隨著一絲急切,即便被她掩飾得很好,但此刻都瞞不住他。
確實,武則天也是用實際行動治理過華夏大地,為華夏文明史嘔心瀝血過的,這點不可否認。
除去一些實在垃圾的昏庸君主,華夏的每一個君主,應該都是想著華夏越來越好的。
武則天,必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