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賬,國家大事,你不在家好好學習為人處世的道路,你來摻和什麼,皇宮重地,哪裡是你來的地方。”楊士奇臉色鐵青,嘴唇發抖,照著兒子臉上就是“啪啪”兩記響亮的耳光。
“請陛下恕罪!”楊士奇跪在皇帝面前。
朱棣一絲冷笑,擺擺手。
楊士奇滿頭大汗,知道朱棣對自己失望了,慈母多敗兒,自己的兒子確實被慣壞了,自己一世英名,就毀在這個逆子身上。
“你們的心情朕理解,朕已經將陳遠下錦衣衛詔獄,等候發落。”
他此言一出,大家交頭接耳,低聲私語,有的以為他們的跪諫有效果了,再加把力,陛下就會遷都回去,他們實在不想在順天這個鬼地方了。
但有的又明白過來,誰不知道陳遠是趙王的人,把陳遠送去錦衣衛,這不是像去度假嗎?
“朕靖難的時候,歷經多少生死攸關,朕從不信什麼天譴,陰晴圓缺,自古的常理,你們都說陳遠有過,朕就將他下獄,待審查後,再做審批。但朕有句話,無論是誰,就算政倚重的陳遠,只要查實罪名,一樣要依嚴懲。皇考立憲立法,目的是讓後世之人恪守不懈。倘若諸位臣有違犯法,而且罰戒不悟者,自然也要按律誅殺。即使是至親至舊,也不得寬宥!”
眾大臣聽得膽戰心驚。
“朕初即位的時候,我靖難臣們有恃自傲、欺辱朝中舊臣的;還有的驟登高位,貪慾滋生,侵佔民居違擴建者的;還有收受遭罷黜的犯官賄賂,為之上下打點、偷機鑽營者的人;還有結黨營私、籠絡朝臣的人……”
“你們再看看,雖然他們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他們現在在哪裡?”
朱棣靖難成功後,封了五個國公,淇國公丘福在與韃靼的戰爭中,輕敵冒進,一意孤行,害得幾萬雄獅全軍覆沒,武城侯王聰戰死,安平侯李遠馬蹶被執,罵不絕口而死,丘福與王忠、火真盡皆被俘遇害,朱棣震怒,剝奪丘福了爵位,將其全家流放海南。
英國公張玉在靖難時戰死,兒子張輔繼任英國公。
榮國公姚廣孝不干涉朝政,安心修佛,善終。
定國公徐增壽被建文殺死。
成國公朱能,在征討安南的軍中病死。
也就是說,五大國公,只有一人算善終,朱能只能算半個。丘福盲目自大,下場最慘。其他靖難功臣,被朱棣殺的大臣不低於十人。這就是提醒各位,種種不法行為,有輕有重、有大有小,潔身自好、不沾一點不該得的好處的官員極少,不要抱有僥倖心理,朕該收拾人的時候,不會心軟。
皇上特意提了結黨營私、籠絡朝臣,這一條罪名特別嚴重,皇上會不會是在說自己?他們聯合起來,共同為難皇上,處罰陳遠,遷都回南京,也是皇上會答應,但之後呢?皇上會不是秋後算賬?
朱棣的聲音在夜間很響亮:“今日這番話,只是敲打敲打,此前發生的一切,算是朕沒有把話說到。天冷物寒,突然出了大火,朕也沒有料到,還不知道是不是天災。若有人怙惡不悛,為非作歹,屆時可莫怪朕寡德少恩!”
“遷都一事,日後再議,你們先回去。”
大臣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夏元吉和楊士奇本來是帶頭,結果楊士奇被自己兒子打亂了陣腳,無心再說,夏元吉獨木難支,至於劉觀等人,就是個老狐狸,才不願惹火燒身。陳遠已經下獄,該去佈置下一步,遷都不遷都的,與他有什麼關係。
因此文武百官各懷心事,紛紛散去。
朱高燧讓袁彬把陳遠帶去詔獄,朱高煦則帶領三千營清理廢墟,派人值守。
朱高熾是最鬱悶的,今天帶頭的幾個都是太子黨,朱棣對他臉色更難看了,鬱郁回到家,朱瞻基已經得到陳遠下獄的訊息,在廳內等候,一見到父親就質問:“父親,陳遠已經心向著我們了,你怎麼還讓楊士奇他們去害他?這樣,不是把他送給我的兩位叔叔嗎?都說你仁厚,你怎麼能做這樣的事?天災人禍,燒幾棟房子,與陳遠有什麼關係?把他下獄,他們要找個罪名,還不簡單嗎?”
正太子妃並不知道訊息,只是太子大半夜不回來,皇宮的大火不知道怎麼樣。正擔心著,聽到丈夫回來了,就想去問問,剛到門外,就聽到陳遠下獄的訊息,心裡突然一顫,呆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