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明威寧侯> 第一零三章 南北分卷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零三章 南北分卷 (1 / 2)

朱棣被奇特的短語逗笑了:“怎麼,你也想替大學士求情啊。”

陳遠卻搖搖頭道:“我可不是替他們說情,我是在想,偌大的朝廷,盤根錯節,事情複雜,他們沒上朝,要保證朝廷的運轉,陛下只能親力親為,芝麻爛穀子的事都要陛下處決,陛下忙得水都沒空喝,他們才在家悠閒自在呢?”

朱棣用手拍著自己的腿,神色不無疲敝,顯然被陳遠說中,凡事親力親為,權力是大,但也不見得是好事,諸葛亮就是被活活累死的。朱棣征戰多年,受傷多次,現在五十八了,精力大不如從前,疑心病重,經常半夜半夜睡不著還做噩夢。

“社稷、百姓、公正、道德,悠悠民心,千載史冊,都看著朕呢。朕若不罰他們,他們自認為他們是千古忠臣,非要朕按他們的要求辦事,失去民心,後世只會認為朕是個昏君。”喃喃地說了一句,又停住了聲音,閉上了眼睛。

陳遠心中不無贊同,有句話說,臣子為了皇上,做了很多令人詬病的事,只要皇上殺了臣子,臣子白死了,皇上還是明君。其實不然,臣子和皇上的博弈是一把雙刃劍,太過信任臣子,會被說崇信佞臣,不信任臣子吧,又說皇帝剛愎自用。

多少臣子為了自己的理想能夠執行,不惜觸犯君顏,死諫皇上,甚至聰明的,聯動多名大臣上書,發動後宮太后干政,有些時候,皇上為了面子,也同意了臣子,但最後政策失誤,皇帝就成了最大的罪人。

就說說王安石變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為什麼失敗,就是因為太過激進。觸犯了大貴族的利益,這還不算,幾乎是綁架了皇上,朝廷成了他的一言堂,連皇上都得聽他的,要是皇上不同意,他就義正言辭說一大堆,宋神宗當然是每每敗下陣來。

急駿的變法自然也帶來了很多社會問題,在反對新法的浪潮中,王安石不理性的採取了因言廢人的舉措,甚至不惜架空諫臺,破壞“異論相攪”的政治空氣,都被時人與後人廣為詬病。

只要是反對變法的,無論是否有才,是否有政績,是否有過錯,統統罷黜。所以後來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重新上臺後,為了發洩怨氣,也罷黜了幾乎所有參與變法的人,連一代大詞人蘇東坡都當了冤大頭。他是既不能容於新黨王安石等人,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司馬光等人,於是自求外調的杭州,修浚西湖,長堤築成,在堤上種植芙蓉、楊柳,望去好像圖畫,就是著名的“蘇公堤”。

朱棣忽然張開眼睛,看了陳遠一眼,並不抱什麼希望地道:“你這小滑頭,想替他們求情,那你說說,朕該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陳遠遲疑了一下,畢竟後世看史書,明朝後來朱瞻基是實行了南北分卷,心中有底子。而且在北宋後期,也有過南北分卷,主要目的就是打壓南方,可惜馬上北宋兩個皇帝被俘虜,南宋就剩南方小朝廷,南北分捲成了一次失敗的試驗。

後來,明朝是大學士楊士奇在朱高熾在位的時候又提了出來,朱瞻基在位時期正式實行。

既然朱棣問起來,陳遠心道,大學士,對不住了,先剽竊一下你的成果,不過,這可是幫你們了,我可不是故意的。

“皇上,科考閱卷,都是糊了姓名,全國學子齊聚京都,一同考試,分不清東西南北。北方學子學識不及南方學子既然是事實,從大明初年興科舉以來,次次如此,考官憑卷打評,北人落榜,依舊難免。要不根據依南北情勢,把大明地域分成兩段,開南榜與北榜,依其籍貫,南北榜單分別進行批閱評選,這樣,南人北人各成一份榜單。北人佼佼者不與南人一同競爭,亦有入仕的正途出身,如此,既可讓北方學子看到前途方向,鼓勵北方學子向學之風,又不致因為南北學子混於一堂,避免全部落榜的尷尬。”

這個方法和後代的各地高考分割槽劃線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南北分榜無疑更適合全國學子全部入京考試的現狀,朱棣目光漸漸亮起,撫掌道:“好主意,這是個好主意。你做平頭百姓,可惜了。”

陳遠嚇了一跳,他可不希望老朱一激動,又給他個芝麻官噹噹,很多人只看到古代當官發財,卻因為自己是外行,不知道里面觥籌交錯,全是虛偽狡詐,吃人不吐骨頭的主兒,自己實在不喜歡那種氛圍。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