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代利浩咬著手上的筆頭,眼睛卻沒離開桌上的這份雜誌,有些苦惱地摸了摸下自己下巴的鬍渣。
他是一名書評人,或者說是文學評論家也行,主要工作便是翻閱包含期刊雜誌在內的各類文學書籍,並在報紙上發表專業性的評論。
RB每年出版的書籍差不多有4萬多種,發行數量多的可以放滿整個東京都的倉庫。
如果沒有客觀公正的意見,多數讀者只能兩眼一摸黑地找書。
在這種情況下,書評人這個職業應運而生,主要目的就是作為好書的導讀,為讀者提供新書情報,起到促銷和宣傳的作用。
因為RB家庭的訂報率很高,發行量更是高達2700萬份。
在這樣的讀者基礎下,許多書籍只是簡單評論一下,立刻就能賣出3千多冊,因而也就有“書評三千”的說法。
不過正因為對書籍的促銷作用明顯,所以很多大型的出版社,往往會以贊助或軟文的形式,希望報社能對他們的書籍美言幾句。
像現在,矢代利浩所工作的《東京每日新聞》便接到了漫談社的一筆贊助款,希望報紙的書評專欄能幫旗下的文學雜誌《新小說》做一定的宣傳。
報社的經營部接過了相應的款項,立刻把具體工作安排了給了矢代利浩。
不但讓他寫一些《新小說》的好話,還讓他儘量保持報紙的客觀性立場。
這些要求,讓他心裡充滿了不爽。
這些混蛋,又要說好話又要保持自己的立場,你們怎麼不自己來寫寫看,有本事寫個五彩斑斕的黑給我看看。
他憤憤不平,但還是開啟了手上的雜誌,試圖找到一些優點。
畢竟報紙的營收壓力會攤牌到他的頭上,他不好好寫,估計月底連鹹魚幹都吃不上。
他喝了一口水,翻閱起了手上這本《新小說》的內容,看起了第一個專欄裡的故事《尋覓的腳步》。
既然這個故事放在第一個專欄,那應該是還是有點水平的,先放下自己的偏見看看吧。
他低下頭,邊看邊琢磨起來。
這個故事的背景在北海道,當地風土人情方面寫的還不錯,看來作者的筆力還算合格,這方面到是可以誇一下。
哦,衝突發生了,一名來當地投資的澳大利亞商人被陷害,他的商業夥伴請求一名正在休假的警察去查案,結果到了到了現場不讓進,嘖嘖,有點意思了……
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環境描寫,算了算了,看看他怎麼破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