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糧食、衣裳、還是識字學醫,這樁樁件件都要錢來支撐。
但好在他們的付出也沒有白費。
從十二年前至今,他們這裡接收過的孤兒多少得有八九十個。
其中一部分被親戚接走,一部分自己離開,一部分死於傷病,在這裡呆的比較久的,也就那麼五十來個人。
這五十來個人裡,那些來的比較早,年紀比較大的,不少都已經自立離開了。
他記得,有兩個醫術還湊合的在其他的醫館當了大夫,還有兩個去了別的村子做赤腳大夫,有三個去做苦力雜活,有三個做了店鋪夥計,有個丫頭嫁了人,還有三個不知去向的。
自立離開之後這些人就很少回來了,這些去向,還是他在孤兒中問到以及在外面打聽到的。
收養孤兒本就是為了贖罪,沒想過要這些人回報什麼。
他只要知道這些人過得不錯,心裡就滿足了。
但事情遠比他想的要更好,還有一批早已能夠自立的孤兒選擇了留了下來。
他們有的出去賺錢,然後把錢都帶回來,買成糧食和衣裳給孤兒們用,有的留下來照顧那些殘疾和不能自理的孤兒,還有的留下來教年紀小的孤兒識字學醫……
正是有著這些人的存在,再加上濟民醫館豁出的老底兒去,這麼多孤兒才能撐過暴雨季。
孤兒們的團結是好事,但也要看到這群孤兒其實依舊沒辦法很好的在鎮上立足的現實。
即便是手腳俱全沒什麼明顯殘疾的,也很難在鎮上找到事情做。
本來鎮上能做的活計就不多,好些的活計還大多給了親戚,朋友,鄰居這些熟人。
就是不太好的活計,一般人也不願意選擇孤兒。
這些沒有過硬的本事和長處的孤兒,很難找到事情做。
主要還是人太多了,用不到這麼多人。
他和白石每天都要在濟民醫館忙碌,晚上又省錢不點燈,每天能教導這群孤兒的時間也就半個時辰,甚至比這還少。
這般情況下,能學出點東西來的孤兒其實已經算得上是天資聰穎了。
更多的都只是能看懂醫書,認識草藥,大部分小病常見病能治一治的水平。
那些年紀還小、剛來沒多久、身體有缺陷的孤兒甚至連這些都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