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心解說了一下曲率場干涉儀的能量消耗主要在三個方面:
一是增加在三維空間中兩個點的距離,就是增加一次超光速飛行的實際距離,1億公里還是太短了,實際的飛行距離可能是1光年或更長;
二是縮短四維空間通道的距離;
三則是開啟這條四維空間通道的大小。
其實用空間通道來形容很不適當,因為曲率場干涉儀並不是同時將整條通道打通。
而是如同人在水中潛泳一樣,分水前進的,被壓縮的距離其實就是被壓縮的空間, 具有強大的自動癒合性。
所以,為一艘太空護衛艦提供四維空間通道消耗的能量,遠非為一艘太空戰列艦可以相比。
綜上所述,理論上超越光速沒有問題,但實際上能量提供方式卻成了最大的限制。
更高的速度以及更遠的航行距離需要更大的能量輸入功率,但更大的能量輸入功率卻需要更多的核聚變發電機組。
而更多的核聚變發電機組又需要更大的太空戰艦來裝載,更大的太空戰艦則需要更多的能量輸入功率。
所以, 在人類的能量提供方式沒有突破前,深空航行仍然是一條需要耗時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以上的單程旅途。
不過, 葉文欣、楊希表示很快就會在反物質發電機技術上取得突破,但具體時間就說不準了。
當年核聚變商業應用技術永遠需要最多五十年突破的魔咒眾人都還歷歷在目。
鍾成表態,超光速太空戰艦樣艦的製造和試驗可先期進行,他相信反物質發電機技術一定會在一兩年內突破的。
他不只是出於對葉文欣和楊希等人的信心,也是由於自己對於反物質的瞭解。
反物質概念是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最早提出的。
他在1928年預言,每一種粒子都應該有一個與之相對的反粒子,例如反電子,其質量與電子完全相同,而攜帶的電荷正好相反。
1995年原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批反物質反氫原子。
2000年9月18日,原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佈他們已經成功製造出約5萬個低能狀態的反氫原子,這是人類首次在實驗室條件下製造出“大批次”的反物質。
人類對於反物質的研究已經非常深入了,只是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和基礎物理理論限制,還無法將反物質進行實際應用。
……
2054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