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戰爭還有一個明顯不同於傳統地面戰爭的地方。
由於星際空間的無邊無際,動轍以千萬公里來計算相互之間的距離,對敵方太空艦隊行蹤的偵察成了一個難題。
太空戰艦雖然體型龐大,但在星空之中卻如同一粒微塵,並且太空戰艦都有先進的反偵測手段,也就是隱身手段。
對於1000萬公里以外的太空艦隊,傳統的雷達偵察技術,無論是超視距雷達、相控陣雷達都失去了作用。
目前聯邦軍使用最廣泛的是引力波偵察技術,既利用太空戰艦對周圍小行星產生的細微引力變化來反推太空戰艦的位置。
但如果太空戰艦離開了行星、小行星密集的黃道面,進入虛空之中航行,那就是魚入大海了。
聯邦軍就曾率先使用這種手段來發起過對帝國軍的突然襲擊,比如馬丁內斯大捷。
當時的聯邦太空艦隊主力就是從穀神星出發,潛入到黃道面以下2千萬公里的虛空,然後航行到馬丁內斯小行星的位置再突然殺回小行星帶。
讓正在攻擊馬下內斯小行星軍事基地的帝國軍艦隊措手不及,失去了逃跑的機會,最終全軍覆滅。
在此後小行星帶的戰事中,雙方都頻繁地採用這種突襲方式,應運而生的反制措施也是層出不窮,更增加了星際戰爭的詭異多變。
但這次如此大規模的太空艦隊由明轉暗,試圖暗中突襲,還是第一遭。
帝國軍在穀神星空域部署了十二支太空艦隊,每一支太空艦隊的規模要小於聯邦軍的一支太空艦隊,但他們的一支太空艦隊也擁有3艘大型太空戰艦和81艘中型太空戰艦。
現在其中的八支太空艦隊居然消失了,戰局一下變得複雜起來,嚴峻起來。
聯邦軍總參謀部提供了帝國軍主力艦隊可能的三個去向,地球(地球與月球太近了,可視為一體)、火星和穀神星。
帝國軍突襲地球或火星或一起攻擊,以聯邦軍在地球和火星上的兵力,如果穀神星的聯邦軍不進行增援,必然會將戰火延伸到地表。
火星上還好說,只有1億多人口,但地球上卻有90多億人口,戰爭如果在地球上發生,將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就算不考慮平民傷亡,帝國軍對地球、月球、火星上的工業基地的攻擊,也將極大地影響聯邦的武器裝備生產。
戰爭初期,由於雙方的兵力有限,太空戰艦更少,襲擊地球、火星只能是飛蛾撲火。
但現在太空戰艦已經幾十倍的增加了,帝國軍已經具有了這樣的實力。
這也是聯邦高層一直以來擔心出現的情況,所以才會盡全力在穀神星拖住對方的主力。
帝國軍明顯也是看穿了這一點,不願意在小行星帶與聯邦軍消耗下去了。
但這其中卻有一個可能的陷阱,如果在穀神星的聯邦軍大舉回援地球或火星時,帝國軍主力殺一個回馬槍,在穀神星空域之外與聯邦軍主力決戰。
失去了穀神星的防禦陣地,聯邦軍肯定是幾無勝算,最好的情況只能是大敗而回,全軍覆滅也不是沒有可能。
這場戰爭基本上就是大局已定,聯邦再無翻盤的可能。
這樣的後果誰也無法承擔!
在蓬萊城的聯邦高層將領們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救還是不救,如果要救,怎麼救?
2045年3月12日,穀神星時間8點,海城時間下午2點。
在失去了帝國軍主力蹤跡三小時後,鄭慶武連通了海城聯邦最高統帥部,請求進行遠端視訊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