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大國重工:崛起> 第446章 基因戰士之秘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46章 基因戰士之秘 (1 / 2)

2045年1月。

地球上的北半球正處在最寒冷的時候。

但以北山、高原、格爾木、塔中、崑崙城為中心的紅星公司地球五大工業區還處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中。

這一片巨大的地域已經變成了一座巨大的軍工廠,數千萬工人工作在生產一線,進行著簡單重複性的勞動。

他們製造出的軍工產品正源源不斷地向穀神星戰場輸出,但很快就會化為星空中的殘骸。

與這些軍工產品陪葬的還有無數的人類士兵。

星際戰爭的殘酷遠超出了人類的想象,雙方陣亡將士人數超過了500萬,但交戰雙方卻沒有絲毫妥協之意,戰爭規模還在繼續擴大之中。

鍾成這兩年多時間全心撲在了聯邦的軍工生產上,他推行了完全的計劃經濟管理模式,把聯邦內的所有工業企業納入了紅星公司的工業製造體系。

除了一些必要的工廠按計劃生產民生產品外,絕大多數工廠、生產線都投入了軍工生產。

計劃管理的優勢被髮揮出來,人類聯邦的武器裝備製造能力節節攀升,在2044年底終於超過了帝國武器裝備的補給速度。

但另一個問題卻暴露出來,人類聯邦的合格軍人補充速度跟不上武器裝備的製造速度。

聯邦開始出現戰艦和機甲製造出來無人使用的局面,一反一年前軍隊等著武器裝備下鍋的情況。

合格的戰士特別是機甲戰士訓練需要半年以上,聯邦軍在地球、月球、火星、穀神星建造了大量的新兵訓練營,可供數百萬人受訓,但仍然滿足不了戰爭的需求。

關鍵的是人類聯邦有近100億人口,但在兵員補充速度方面卻不如帝國的5億人口。

據聯邦軍情部的最新資料,帝國軍在小行星帶的總兵力達到了1000萬,而聯邦軍總共才748.6萬人。

雙方雖然太空戰艦的數量相當,但這巨大的兵力差距卻不是武器裝備能夠彌補的。

從近期雙方的交戰情況來看,帝國軍的機甲部隊構成已經發生轉變,由普通人組建的機甲部隊佔了多數,但基因戰士組成的機甲部隊仍然達到了200多萬。

如果算上這兩年多被消滅的150萬以上的基因戰士,那帝國製造的基因戰士就超過了350萬,這讓聯邦的科學家們都難以理解。

如此複雜、危險的基因改造技術怎麼就成了規模生產技術?

聯邦軍為此專門抓捕很多帝國軍中的基因戰士以及收集了大量的基因戰士遺體提供給聯邦的生物基因專家研究。

科學家們得出了五花八門的結論,莫衷一是,但就這些基因戰士還是不是人類,就讓專家學者們陷入了無休止的爭吵之中。

鍾成看過這些資料,一個名叫泰勒的生物學家提出的一個腦洞大開的想法讓他眼前一亮。

泰勒認為星網公司一定是發現了一個外星生物族群,這種外星生物具有遠超人類的強大身體素質和神經系統。

星網公司將這種外星生物幼體中的神經系統取出,代替基因戰士胚體中的神經系統,然後培育到成熟體就是這種新型的基因戰士。

所以這種基因戰士遠比當初純人類基因戰士強大,也可以實現大規模製造。

泰勒的想法可以完美地解釋基因戰士體內神經系統基因的異常情況,只是不能說明與人類完全不同的基因是人工製造還是從“外星生物”體內提取的。

而且如此強大的“外星生物”是來自何方,又怎麼淪為了星網公司的“生產原料”,泰勒同樣也解釋不了。

但鍾成隱隱覺得這可能就是真相,不過這對於太陽系戰爭的戰局沒有什麼幫助。

這種違反人道的基因改造技術在人類聯邦就算研究明白也不可能應用,也不允許應用。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