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還遠遠不夠!
“這才哪到哪,我還怕華夏上古諸神的名字不夠我用的!”
“啊!”
這話把專案組的人都雷住了,鍾成你的心也太大了吧。
為了不影響機床廠的生產任務,專項小組選定以機床廠的一條齒輪變速箱裝配線進行試點。
齒輪變速箱要用到的零部件種類繁多,是機床的核心總成之一,對機床效能的影響巨大,製造過程的複雜程度最具有代表性。
鍾成已經對共工系統的基本框架進行了設計,但還需要具體的製造過程對各功能模組進行填充。
他們先是深入生產現場,掌握第一手的資訊要素。
首先是各種元器件、零部件等物資的訂單執行流程,其中涉及各種單據、相關人員的操作步驟、存在的問題。
然後就是物資的出入庫管理、生產車間領用後的中間庫存管理、半成品的出入庫管理、資料如何接入財務成本系統等。
最後是最複雜的一塊,各類元器件、零部件如何上線、如何加工裝配、工藝技術要求、質量測量手段和標準、員工的操作,涉及到製造過程中最細節的東西。
他們就是要把這一切資訊全部採集到電腦中來,再透過設定的程式處理後,發回現場指導生產,甚至是讓機床自動加工。
盡最大可能消除人為因素的影響,減少資訊傳遞過程中滯後性和失真。
共工製造系統也就是工業4.0,其實就是對製造過程的資訊流管理,與工業3.0的最大區別在於不只是簡單的收集資訊,還能夠處理資訊,反饋資訊到現場指導生產過程,實現智慧製造。
專項小組的五個人除了劉玉柱對生產現場不太熟悉,其他幾人都是在生產現場摸打滾爬過的,收集現場資訊資料完全沒問題。
特別是鍾成和趙唯,他們對機床廠的機床裝置是太熟悉了,解決了工業4.0中難度最大的機器互聯問題。
就是透過區域網,將所有的機床裝置聯入網路,採集機床裝置執行中的所有引數,由主控伺服器中的程式模組進行判定執行狀況。
透過工藝管理模組和生產計劃模組向機床裝置發出生產命令,機床裝置自動開始執行,並反饋執行情況。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化生產和柔性化生產。
現場的工人將從繁重的機床裝置操作中解放出來,只幹一些測量、機床維護保養等相對輕鬆的工作。
當然現場人員的大幅減少是肯定的,但目前機床廠就是產能增加太快、人員嚴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