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物價如何上漲,日子總歸要過下去,東西貴就少買一點,小康生活維持不了,可溫飽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因為至少主食的價格上漲不大。
原本五十八元二十斤的米,不過才漲到了七十八元,算下來一斤米僅僅只是漲了一塊錢,麵粉也是差不多,反倒是雜糧的價格上漲幅度較大,紅豆綠豆之類的雜糧價格,漲了兩三塊錢一斤。
不過畢竟大家雜糧吃的少。
所以影響同樣不大。
不過這只是表面影響不大,實際糧食的價格即便只是上漲一毛兩毛,就能造成極其深遠的影響,更不用說上漲一塊兩塊了,因為糧食的價格直接關係著牲畜飼料價格,飼料價格關係著肉價。
很多事情其實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本來大家都覺得,也許熬過這個冬天就會好些,等回頭開春萬物復甦,很多東西的價格肯定得降下來,可是今年的冬天卻是格外的漫長,一直到了三月份,四月份,溫度依舊還在零下徘徊。
有時候溫度稍微高點,只要保證水源充足,植物還能長,可是如果溫度太低,很多植物是根本沒有辦法生長的。
溫室大棚終究只能種種蔬果,不可能千萬畝小麥水稻,也都弄大棚種植。
所以但凡種田和懂種田的,基本都能看出,本地今年糧食產量同樣懸了。
國家方面大概也透過大資料,或者各種天象預測之類的,推算出了未來氣候的不穩定性,所以在五月初就開始了大動作,將糧油總署獨立出來,開始由國家出面,全面接手全國的主糧產業。
並正式開始大規模的宏觀調控。
主要操作在於三點。
一是調整全國種植結構,在極端天氣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很多植物其實已經不適宜在原本的土地上生長了,包括種植收割時間,都會生出一定的變化。
如果不做出調整,依舊還按原來的時間播種的話,那就別想有啥收穫了。
所以各地的具體種植規劃,必須得按照現有的環境進行適當調整,比如說丁雲他們這邊原本一年是能夠種兩季主糧的,但現在極寒天氣時間延長了,極熱天氣時間也延長了,這些情況都促使他們這已經沒有辦法再種兩季主糧了。
只能抓緊時間在極寒和極熱的間歇期種一季主糧,同時這一季糧食在後期還得充分補水抗旱,否則產量會降低。
同時為了保證全民口糧充足。
上面還要求丁雲他們這邊,在種完一季主糧之後,再種一季原本根本不會種植的耐寒土豆,沒辦法,秋冬的低溫環境下,水稻和小麥都無法種植,可就這麼拋荒幾個月實在太浪費,也有可能導致國家糧食供應不足,所以自然得種點能在零下十幾度下生長的抗寒土豆。
國家人口太多,消耗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