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討論交流,丁雲專門針對她兒子的教育問題,做了很多次修改,最終無奈發現最有效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隻講故事不講道理。
或者說透過故事去講道理。
再加上考慮到一個皇帝,文化素養方面稍微差點其實也無所謂,所以丁雲便索性取消了枯燥的四書五經教學,專門請了十幾個對各朝史書研究十分深刻的人,用詼諧的白話給他講各朝歷史。
而丁雲自己則是給他講故事,講一些史書當中很少提及的故事,包括但不限於民間疾苦,貪官汙吏之惡等等,讓他充分理解故事當中所涉及到的內涵。
這樣一來,兩者相互配合。
基本就相當於正史和野史的配合。
官方知識和民間知識的配合。
效果多少肯定是有些的,甚至於可能比只單純學習四書五經,還要好點。
畢竟一個皇帝最需要的並不是成為儒家聖人般的人,懂得民間疾苦,知道官員好惡,明辨是非,不被官員矇蔽。
才是最為重要的。
帝王心術,四書五經裡可沒有。
還別說,這麼一改變之後,效果的確是有的,沒多久,她兒子姬鼎便一改往常不愛學習,不愛上課,作弄先生的習性,每天都是定時定點的準時上課。
另外就是經常纏著丁雲,想讓丁雲多講點故事,因為相比較於先生講的那些歷史故事,他更喜歡聽丁雲講的民間故事,以及一些奇思妙想的神話故事。
不過丁雲一天天的那麼忙。
哪有空專門給他講故事。
所以她便正好藉此機會,藉著她兒子迫切的想聽故事的機會,給他定了一些學習要求,譬如認識多少字,會寫多少字,就講一個故事之類的。要是學的更多,會的更多,還可以指定要求什麼型別的故事,以此來激勵她兒子學習。
不得不說,學習這種事,還是得看個人興趣愛好,以及本身願不願意學。
願意學的和不願意學的。
那學習效率,簡直是天壤之別。
如果說願意學的,學習速度相當於資料傳輸的話,那不願意學的,學習速度撐死了也就相當於上課打著瞌睡做筆記的程度,一節課上完筆記本里也就開始幾段文字是清晰的,後面都是亂碼。
有了丁雲長篇連載,並且還專門在精彩關鍵的地方斷章作為激勵的姬鼎。
只能不得已的開始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