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農業稅收入,國家才有底氣承諾給予外資型企業、合資型企業、部分高新技術企業“三年免稅、五年半稅”的優惠政策。
東部沿海省份,擁有了鉅額的資金與特殊政策,對城市基礎設施與交通建設進行了大範圍的升級,這才築好了梧桐巢,引來了“金鳳凰”。
中國錯過了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卻抓住了西方發達國家去工業化機遇的尾巴,進行工業化、城市化建設。
事實上,在當時世界上吃到西方發達國家去工業化肥肉的不止中國一個,只不過中國啃下了其中最大的一塊。
印尼、泰國、越南、汶萊、馬來西亞、菲律賓等當時都是我們的主要競爭對手。
但相較於他們,我國有廣闊的農村作為後盾,有九億農民在為城市化崛起輸血。
中國廣闊的空間與市場,註定擁有更強的經濟潛力、經濟韌性與迴旋餘地。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能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迅速恢復過來的主要原因。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中國的高層才意識到,中國的農村經濟市場早已經是一團糟。
但是,知道也並不意味著能夠改變。
亞洲金融危機肆虐,中國的經濟實力並非毫髮無損。
大量的出口型中小企業面臨凜然寒冬,紛紛倒閉,一些大型企業也在不斷轉型,由出口轉向內銷。
各種工業品價格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利潤率的不斷下降,就連國有企業也不好受,不少行業內的國有企業紛紛被迫改制。
中國高層意識到了農村的問題,但卻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程序到了這個時候,只能前進,不能後退。
只有保住城市基本盤,中國城市化才能有未來。於是,農村還是得繼續為城市化輸血。
歷史上,一直到了2004年,國家正式下發《關於在部分省區開展村通工程試點工作的通知》,即“村村通”工程之後,農村經濟才開始逐步好轉。
直至2006年1月1日,國家以法律形式全面取消農業稅之後,農村經濟才慢慢恢復元氣,逐漸興旺起來。
但農村經濟的興旺發達並未能持續多久,又陷入斷層之中。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國家“四萬億”計劃啟動,原定用於農村振興的資金再次被挪用。
在“抓大放小”的原則指導下,中小型企業自生自滅,大型企業獲得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和大量補貼成功度過了經濟危機,並走上了飛速發展的快車道。
陸坤生於農村,長於農村,才能真正明白農村人的痛苦與悲哀。
農村的貧窮落後,並不是因為農民素質低、沒文化、愚昧,自然條件差,等等。不要把農村貧困的原因歸結於農民本身。
農村農民之所以窮苦,與我們的政府、制度、主流人群有很大的關係,與主流社會設計的不合理有很大關係。
陸坤明白,自己如果不能成功跳出農村這個坑,未來就會是那九億多血淚農民之中的一個。
……
“飛吧,飛出山溝,未來再飛回來的時候,我將由披著烏黑衣裳的燕子,蛻變成火紅的鳳凰……”陸坤嘴角帶笑,輕輕呢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