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圖海和張英帶著“商的傳說”見著康熙汗的時候,已經是康熙二十六年的春天了。而他們見到康熙汗的地點,則是北京城的金拱門!
當然了,這個北京城和燕山腳下的那個大明北京順天府不是一個北京城。現在康熙汗所在的北京城位於中亞腹地,原本的名字叫撒馬爾罕。康熙汗在去年冬天舉行的庫裡臺大會上,宣佈將撒馬爾罕的名稱改為北京開天府,並且定位大蒙古國的第一首都!
同時, 他還宣佈改拉合爾為南京平天府,定位大蒙古國下屬的印度帝國的首都。
另外,康熙汗還宣佈在塔什干營建一座上京齊天府,作為西清國的首都。
康熙汗打下來的這個新的大蒙古國同原先的大清國不一樣,後者交到他手裡的時候就是一個高度集權的中央王朝,而他自己打下來的新大蒙古國, 則是一個非常鬆散的國家聯盟, 甚至比歐洲那個散裝的神聖羅馬帝國還鬆散。神羅人家好歹沒那麼大地盤,而且還有主體民族德意志人。
而康熙汗的這個大蒙古國不僅地盤極為遼闊, 而且還沒有一個主體民族,走的依舊是以寡臨眾的路子。雖然搞了個“五八四十旗”,但是這“五八四十旗”內部也是四分五裂的。也就是“五八旗”中的清八旗、蒙八旗、儒八旗能勉強粘合在一起。
而為了讓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國家不至於出現“康熙死而地分”的局面,在打下印度西北一塊後,康熙汗就主動停止了擴張的步伐,轉而開始“做減法”了......也就是放棄一些周邊地盤,或是放鬆對一部分地盤的控制,以便集中力量,牢牢控制住一些核心地盤。
而被康熙汗定位大蒙古國核心盤的地區,就是由南京平天府到北京開天府再到上京齊天府的這一帶,差不多就是個長度達到三千里的新月形地區。
如果再擴充套件一下,那就是以北京開天府為中心的直隸,再加上西清國的上京府、碎葉府、谷地府,還有蒙兀兒國的南直隸(原來的旁遮普地區)、犍陀羅省、高原省、信度省等地。
至於什麼準噶爾、和碩特、布哈拉、希瓦、金帳汗國什麼的, 全都是大蒙古國的“周邊”, 得圍繞著直隸、西清、印度帝國這仨核心盤打轉。
而北京開天府、南京平天府和上京齊天府加一塊兒, 又並稱大蒙古的三京,則是大蒙古國的統治中心,是核心中的核心了!
其中北京開天府,也就是原來撒馬爾罕,又位於大蒙古三京的中間位置,向西南走兩千多里就是南京平天府,向北走五百多里,則是上京齊天府。所以北京開天府也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整個大蒙古國的第一首都!
既然是第一首都,自然是要搞一點“大動遷”和“小基建”的。所以康熙汗在去年的庫裡臺大會結束後,就一直留在北京齊天府忙活著“動遷”和“基建”的事兒。
所謂的“動遷”,就是以南下印度當老爺為名,將北京齊天府城(撒馬爾罕)所在的澤拉夫尚河谷一帶大約半數的居民,包括全部的中上層,統統遷移去印度德里一帶當老爺。
騰出地方,才能讓康熙汗的心腹部眾入主啊!
在這些人陸續南下去當老爺的同時,康熙汗又下令遷移一部分蒙八旗、清八旗、儒八旗入北京開天府......還是占房、圈地的路數,當然也少不了剃髮和易服——雖然康熙汗不可能在整個大蒙古“聯盟國”這麼搞,但是在北京開天府和上京齊天府先搞一搞,等時機成熟後再推廣到南京平天府還是有可能的。
興許以後在大蒙古國內,剃法、易服會成為貴族的標誌呢!
在“大動遷”進行的同時,“小基建”當然也要跟上了。大基建是不可能的,雖然拿下了印度西北的康熙汗有錢了, 但是北京開天府這邊如今沒多少人口,而且還忙著搬家安家,大興土木根本不現實。
但好在早先定都撒馬爾罕的帖木兒有點基建狂魔的屬性,他在到處毀人家園的同時,卻發誓要讓撒馬爾罕成為亞洲之都,因此他把從亞洲各地劫掠來的珍寶堆積在撒馬爾罕,把每個城市的最精巧的工匠帶到撒馬爾罕,在城裡修建起最輝煌的宮殿和天方寺。經過帖木兒和他的繼承人沙哈魯長達數十年的建設,撒馬爾罕城內到處都是美輪美奐的宏偉建築。雖然許多已經年久失修,但是當年修得仔細,用料非常紮實,所以現在只要粉刷塗抹一下,搞點裝修和小工程,就能煥然一新了。
無錯
而位於撒馬爾罕市中心,氣勢恢宏的雷吉斯坦廣場,則是北京開天府“小基建”的一個重點工程——這座廣場的佔地不小,很適合舉行朝會。廣場周圍還有三座非常氣派的天方教學院,學院中的師生都已經遷去德里當老爺了,所以就空了出來。於是喜歡雷吉斯坦廣場的寬大和氣派的康熙汗,就讓人用紅牆把雷吉斯坦廣場和周圍的三座學院都圈了起來,當成自己在北京開天府的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