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得讓人知道大蒙古搞得那一套不行......是大蒙古要完,不是法蘭克要完!
“尊敬的父親,”瑪麗.安妮當然明白路易的心思,她斟酌著說,“大蒙古的情況非常複雜......這是實際上是一個東亞明清大戰的失敗者組成的聯盟,對中亞的哈薩克、布哈拉、希瓦、阿富汗等地,以及印度西北進行征服後所建立的殖民國家!
而在這個國家建立的過程中,‘失敗者聯盟’又被不斷擴大,康熙汗不斷的將被他打敗的敵人中的精英分子吸納到他的統治集團中,同時還吸納了一些被大明擊敗的流亡者,組成一個個新的八旗叢集。從一開始的八個旗,發展到瞭如今的四十八個旗外加一個武裝僧團,總共大約有三四百萬人口。這些人才是大蒙古真正的國民,其他人不過是被壓迫的奴隸或管理奴隸的走狗。而真正的大蒙古國民,現在可以透過旗內會議、僧團會議,將自己的意志傳導到大蒙古八旗會議上,從而對國策構成一定的影響。
如果他們不這麼做,大蒙古國很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分崩離析......這是大蒙古國的上層精英們透過分析印度和中亞的歷史所得出的結論!
最終,除了被統治的印度人民之外,其他所有的人都會失去很多很多。所以他們必須採取八旗會議和雙選王制,來保持大蒙古國的印度部分和中亞部分不分離,並且互相提供支援。”
“分析歷史?”路易十四皺著眉頭,“蒙古人還知道從歷史當中汲取經驗教訓?”
“是的,”瑪麗.安妮答道,“這是他們從漢人那裡學到的本領,他們善於記錄歷史,也會從歷史當中尋找答案。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遠遠強於印度過去的統治者!”
印度人雖然很會搞宗教,但是卻不大會記錄歷史,更別說研究了......以至於後世印度的歷史學家都要透過《大唐西域記》之類的中國和尚的遊記去研究本國曆史。
而之前征服印度的那幾屆征服者,也都不大會研究歷史,所以他們也不吸取前人的教訓,沒有人想過把開伯爾山口堵上,更沒有人想過要把從印度搶來的錢拿去支援中亞......中亞好,印度才會好嘛!
但是康熙汗這一屆征服者是懂歷史的,他們很快就總結出了印度一次次被征服的原因,所以就採取了有針對性的二元制結構。而康熙最後也是因為這個二元制結構沒搞好,把自己給搭進去了。
而康熙汗的那些兒子和手下,又很快吸取了他的教訓,拿出了一個非常“進步”的解決方案......這個方案雖然不會讓大蒙古變成一個真正的強國,但是卻可以在極大的延長大蒙古的國祚。
因為沒有來自中亞的新徵服者,大蒙古在印度西北的統治就能維持,而大蒙古從印度攫取的財富又能保證它在中亞的大汗分部維持穩定。
而西方的殖民者,無論是法蘭克、英格蘭、葡萄牙、荷蘭還是瑞典,都不足以征服擁有三百萬國族人口,而且還能得到中亞天方教徒和羅剎哥薩克僱傭軍支援的大蒙古。更不要說,這種征服還會把大明帝國吸引到蒙古洋方向上來!
甚至,只有三百萬人口的大蒙古還可以利用被其殖民統治的七八千萬阿三,打造出一個富裕、文明、強大的幻象!而法蘭克帝國,恐怕長期得被這種幻象困擾了。
想到這裡,路易大帝也只能是一聲嘆息了。
這個時候,陪著瑪麗.安妮一起過來的隆科多笑著用法語對路易大帝說:“大帝,我帶來了大蒙古皇帝和大汗的國書,還有他們二位和孔太后寫給您的親筆信。”
現在的大蒙古有一帝一汗,自然有兩個朝廷了,不過這兩個朝廷卻共用一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和大議會。大議會和總理衙門都設在避暑山莊,所以隆科多現在是大蒙古皇帝和大汗共用的使臣——這個制度還真是有點奇葩!
而他同時還在替孔太后跑腿兒,身兼數職,都快趕上手握六國相印的蘇秦了。
隆科多帶來的國書和書信都是雙語的,分別用漢語和法語寫成——大蒙古國的官方語言有五種,分別是滿、蒙、漢、梵、烏爾都。不過因為儒宗一直掌握著儒八旗、清八旗、蒙八旗和科爾沁八旗的教育,所以漢語才是大蒙古的朝廷、汗廷主要使用的官方語言。
路易十四首先展開了國書,裝模作樣的看了看,都是些場面話,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內容。然後他又拿出胤禔的親筆信,原來是想替兒子弘昱找個法蘭克公主,也不需要嫡女,有個“合法私生”就行了。年紀不能太大,不能超過10歲......因為弘昱今年也才10歲,所以這是一門娃娃親。真正要辦事兒,還得再過幾年,等雙方都滿18週歲才行。
路易十四琢磨了一下,他的私生女沒那麼小的,不過他有兒子、孫子,去他們家裡找找,應該不是問題——婚生女沒有,私生女誰不是一堆?而且私生女的顏值普遍高於婚生,腦袋瓜子也好使,身體也好得多!
接著他又翻看起胤禛的親筆信,不是求婚的,而是關於蘇伊士運河的。運河工程已經進行了好幾年,雖然還要再搞幾年才能成功,但這一天終究不遠了。現在胤禛想要把大蒙古持有的運河股份贈與索非亞太后,因此和路易打個招呼。另外,胤禛還在信中告訴路易,大蒙古很快就要和羅剎聯手攻打波斯......這事兒有點複雜,路易得好好琢磨一下。
最後他又拿出孔太后的信看了起來,才看了幾行,他就驚呼了起來:“什麼?孔太后想要開辦一家銀行從事東西方匯兌業務,還想在法蘭克帝國投資地產?這位太后難道還是個銀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