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文華殿,小會堂。
“聖上,尼了請看,介個就是《大明、蒙古、法蘭克三國宣言》的草案了,只等三國的聖上們簽字用璽了。只要這個《宣言》一公佈,介個世界的新秩序就算有了。今後就是大明、大蒙古、法蘭克三分世界了!”
大明鴻臚寺卿郭有德一邊說著標準的天津官話,一邊將一份已經談妥了細節和用詞的《三國宣言》草案文字,恭敬擺在了朱大皇帝面前,然後又退回到了自己的位子上落座。
朱和墭早就知道《宣言》的內容,他雖然沒有親坐到談判桌前,但每天的會談紀要他都要過目,而且還會向郭有德、納蘭性德這兩個談判代表面授機宜。所以這會兒他只是裝模作樣的拿起郭有德送上來的文字看了看,然後又放回了書案,接著又抬眼掃了一遍坐在眼前一張五丈長桌兩側的大明文武官員,最後把目光投在了皇太子朱怡鑫臉上。
這位朱大太子的各項歷練都已經完成,表現得還算中規中矩......很顯然,這就是個承上啟下的中庸之君。不過對於朱怡鑫和他的兒子、孫子來說,中規中矩就已經足夠了。
現在已經是西曆的1697年了,再過三年就是18世紀了。根據朱和墭的預測,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葉,全人類將會迎來又一個大變局。而在這場大變局前的百年,全人類應該會擁有一個相對比較平靜的發展時期。
由於朱和墭開了不少金手指,又提前三百年為華夏打造了一套從四年義務制蒙學到六年中等教育,再到四年高等教育,最後還要若干年的研究生培養的近代教育體系,所以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一定會被大幅加快。
實際上,朱和墭搞出的這套近代教育體系對於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促進作用,絲毫不亞於他的那點金手指要大!畢竟這個金手指只能得逞一時,而一個好的教育體系,才能為科學技術的進步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而朱和墭搞出來的這套教育體系,則是從當年的廣州科舉起步的。透過那次科舉,朱和墭的朝廷得到了一批高智商人才。其中的一部分,又被朱和墭派去海珠大學進修。
剛開始的時候,朱和墭只是提供了相當於小學和初中的數學課本和初中的物理、化學課本。當然了,也不是完全版的,還參考了一些從澳門繳獲的數學、幾何學的書籍。因為他的記性也沒那麼好,只是差不多就行了。
朱和墭搞好了課本以後,就讓一部分透過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聰明人自學,還安排了一些大學士輪流去當督學,他自己則儘可能抽空去給他們上幾課。然後又透過一次次的考試,把自學能力最強(也可能是學過西學)的那幾個人挑出來開小灶重點培養。搞了一兩年後,終於有了第一批相當於初中水平的大才子了。
有了這批大才子,相當於中等教育的廣東幾大書院也就能開張了——雖然那些老師自己也只有“初中”水平,但他們個個都有清華、北大的腦瓜子,還是可以一邊教學,一邊在朱和墭的輔導下自學。所以在最早一批的書院師生當中,老師和學生們往往會一起升學。當學生們考進了大學或是軍學堂的時候,老師們也學完了朱和墭提供的大學自修課程,終於可以去當大學老師了......
另外,朱和墭還把自己編寫的小學和中學課本大量刊印了當成科舉輔導材料大量散發——朱皇帝辦的科舉是要考算學、理學(物理)和“法術”的!而在之後的一些年中,朱和墭透過不斷增加科舉考試中的理科佔比,選拔出了更多的理科牛人,又將其中最有才華的人送入大學深造。
雖說這些自學成才的大學生和他們教出來的學生所掌握的知識不能同後世的985、211出來的學生相比,但是擱在17世紀已經完全夠用了。
畢竟17世紀的西方大學的水平也不高,而且規模都不大,沒幾個學生,當然也沒有建立起一套學霸選拔機制。
所以大明的新教育體系比之如今的西方,應該是非常領先的!因此百年之後的大明,是沒有理由在科學技術上落入人後的。而且有了這不計其數的中華才子的加入,人類的科技文明當然可以加速。
到了那時,一個技術領先,資源豐富,人口又多達四萬萬、五萬萬的中華,如何不能獨霸世界?
不過這也不等於當下可以什麼都不做,因為百年後的那場世界霸權之爭,失敗者一定會粉身碎骨,所以大明必須勝利......不擇手段也要勝利!
想到這裡,朱和墭就問朱怡鑫道:“太子,現在瓜分世界的協議已經搞好了,新的秩序也就快產生了......你看我們以後應該怎麼辦?”
朱怡鑫想了想,回答道:“父皇,咱們還和法蘭克、大蒙古分別簽了密約,大蒙古多半也會和法蘭克訂立密約,奧斯曼帝國同羅剎國又會在咱們和大蒙古國的推動下訂立密約......這個瓜分世界的協議還沒有簽署用璽,破壞這份協議的密約已經有了好幾份,所以這個新秩序根本就靠不住!”
這個回答......中規中矩啊!
朱和墭也不指望兒子能和自己一樣雄才大略了,能夠中規中矩也可以了,千萬別傻白甜!
他點點頭道:“太子,你說對了一半!這秩序本是用來破壞的,協議就是用來違反的......但未來的新秩序卻是能管百年之用的。”
朱怡鑫不明白了,“父皇,這是為什麼?”
“因為大明需要維持這個新秩序!”朱和墭教導兒子道,“所以大明可以在維持新秩序的情況下削弱法蘭克帝國和大蒙古國......但同時不去摧毀他們在大西洋、印度洋的霸權。這樣未來的百年,世界的秩序將會在大明的領導和維護下得以維持,直到打破這秩序的新生力量出現。”
“父皇,您的意思是......未來同大明爭奪世界的不是法蘭克和大蒙古?”
“當然不是!”朱和墭搖了搖頭,“因為朕,還有你,還你的兒子、孫子,會一直使用各種手段削弱和壓制這兩個國家,同時又讓他們能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享有財富和光榮......所以他們最終會變成新秩序的受益者,直到新興的強國出現,打破這個平衡。”
朱和墭是從另一個時空的近代史去進行分析的,兩次世界大戰都不是在既得利益之國間爆發的......所謂新興大國挑戰守成大國的說法並不準確,因為並不是每一個新興大國都會用戰爭這種手段去挑戰守成大國的。要不然發動世界大戰的就應該是美國而不是德國、日本、奧匈、意呆利這些國家了。
但是美國在大英帝國的主導的世界體系中混得不錯,有吃有喝有資源有市場,沒有必要發動戰爭去打破格局。而德國、奧匈、日本、意呆利除了工業能力和軍事能力,其他都挺缺的,想要翻身逆襲就只能打仗了。
而以《大明、大蒙古、法蘭克三國宣言》為基礎的世界新秩序中,大明固然是最強大的世界領導者,但是大蒙古和法蘭克的利益也是有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