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在南京城漸漸濃郁了起來,夏季時悶熱得的天氣也漸漸變得略微有些涼爽。為了躲避暑熱不怎麼出門的人們,現在都換上了鮮豔亮麗的秋衣,在街頭招搖過市了。秋風一起,也意味著下南洋的“貿易風”也來了,南京的工商業也一下活躍起來了。雖然這幾年來自歐洲的訂單因為種種原因有點兒減少,但是南洋和印度的訂單卻越來越多——在大明天朝的領導下,南洋終於擺脫了西方殖民者的盤剝,開始有了新的秩序。
那些地方的氣候大多炎熱多雨,雖然不大適合進行手工業生產,但卻盛產稻米、香料,也適合種植甘蔗製取白糖,還有許多大明的造船業和傢俱製造業所需的上等木料。特別是南洋的沿海或島嶼的交通都非常方便,出門就是大海,連路都不需要怎麼修,修個碼頭就能四通八達了。
在大明的新秩序建立起來之前,廣袤的南洋地區並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市場,更別說和大明、日本,乃至美洲西海岸成為一個統一的市場了。
雖然現在還有一些南洋國家陷在內亂裡面,但是這並不影響這些國家輸出香料、木料——越是內亂就越需要大明的武器,那就更得輸出初級原材料了!
以大明南洋貿易公司和大明天王城為首的一些“殖民公司”(天王城其實是偽裝成城市聯盟的公司),又帶著一大批中小商行,開始在南洋各地大肆圈地投資。
在那些被相中的地盤上,南洋貿易公司會負責修建港口、碼頭,而天王城聯盟則會在南洋公司的港口、碼頭附近圈地築城。隨後這兩大財團又會在某某天王城周邊圈佔土地,然後再發包給到南洋發財的中小商行,讓他們建立種植園。而南洋銀行和蓬來銀行,又會為這些商業活動提供融資和其他金融服務.......
當然了,南洋公司和天王城聯盟並不總是在合作,它們兩家有時候也是競爭對手——南洋公司一樣可以圈地築城,而天王城聯盟也可以修建港口、碼頭。另外,南洋公司也組建了陸上的護衛隊,而天王城聯盟也有了船隊。
除了這兩大巨頭之外,一些規模較小的殖民公司也開了起來,在拍賣到了大明朝廷的特許貿易牌照後,也開始在南洋各處瘋狂投資圈地!
另外,大明朝廷和朱大皇帝也是這些殖民公司的大客戶——他們會委託這些殖民公司在南洋修建和經營城市,等這些城市起來以後,就會分封給大明的藩王,作為他們的藩國都城。
最近,朱大皇帝甚至放出了兩單大單——要在爪哇島東南的一片被稱為“南大陸”的荒涼大陸上建立兩座殖民城市!
雖然沒有多少人看好這兩座殖民城市的前途,但是買賣還是要做的!
而這些投資殖民城市的大買賣,又會轉化為對大明手工業產品的需求,而且隨著城市的發展,需求還會源源不斷,而且越來越大。而開發南洋帶起來的需求,以及從南洋運回來的原材料和貴重金屬,又會大大刺激大明本土以及日本國的投資和需求。
而大明本土的人口增長和荒地開墾,同樣會源源不斷的提供需求和產品,整個大明天朝的“內迴圈”就這樣起來了!
除了天朝圈子裡面的“內迴圈”之外,朱大天子還在努力打造一個可控的“外迴圈”......所謂可控,當然不是和法蘭克帝國為首的北約國家之間的貿易迴圈了。雖然大明和這些國家的貿易額依舊不小,甚至還在增長。但只要大帝和“上帝”一塊兒下令(“上帝”可以透過沉默下令),貿易就有可能中斷!
而且從歐洲傳來的種種訊息都表明,路易大帝和烏爾班九世都在努力減少大明和歐洲的經貿往來。
但是路易大帝和烏爾班九世能夠影響的只有部分加入了北大西洋同盟的國家,卻管不了奧斯曼帝國這個“歐洲大國”,同樣也約束不了波斯、印度斯坦、克里米亞汗國這些天方教國家。
而這些天方教國家如果能組成一個東方聯盟,不僅能和大明帝國進行密切的貿易和經濟往來,而且還能成為大明天朝在西方的代理人!
而且這些國家的GDP可不低!但是一個印度斯坦帝國,就能在17世紀末的國際GDP排名中名列三甲!
雖然現在沒有誰在統計各國的GDP,不過“毛估估”一下也知道,大明、大蒙古、印度斯坦這三國的GDP肯定是全世界的一二三名,第四名則是路易帝國——合併計演算法蘭克和法蘭西,英國、荷蘭、日本、西班牙帝國(包括西班牙王國)、奧斯曼帝國應該佔了五六七八九名,誰多誰少就不好講了。羅剎、波蘭、瑞典、波斯這些國家,大概可以爭一下GDP第十。
所以大明只要把東方聯盟拉到自己這邊,那麼至少有四個GDP前十的國家加入了大明主導的內外迴圈......或者說,全世界GDP的五成以上是屬於大明控制的圈子的!
不過東方聯盟對大明帝國最重要的意義還不僅是在貿易方面,而是在國家安全方面!
大明防備歐洲的第一線不在馬六甲,更不在南中國海,而是在維也納,在貝爾格來德,在尹斯坦布林......只要路易大帝沒拿下維也納、貝爾格來德和尹斯坦布林,他的主要力量都出不了歐洲!
所以只要東方聯盟得以建立,大明的國家安全就很有保障了!
......
“聖上,這個印度斯坦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波斯帝國都是比較友好的。印度斯坦帝國的莫臥兒王朝的祖上曾經向波斯借兵,依靠波斯的支援才得以在印度站穩腳跟。所以他們連著好多代都和波斯人聯姻,現在長得都不像蒙古人,而是和波斯人一個樣了。與此同時,因為宗教上面的原因,印度斯坦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關係也非常不錯......雖然他們祖上有仇,但他們兩家都是一個派的,所以印度斯坦帝國承認奧斯曼蘇丹的哈里發在宗教上的權威。
但是奧斯曼帝國和波斯帝國卻是世仇,歷史上就打來打去沒個完,而且他們信的教派又不一樣,波斯帝國是不承認奧斯曼蘇丹的哈里發的。所以要促成大奧斯曼帝國和波斯帝國的同盟還是有點困難的......”
正在文華殿圍樓內的御書房中和朱大皇帝說著奧斯曼帝國、波斯帝國、印度斯坦等國三家關係的,就是大明朝的“天方教國家問題專家”,鴻臚寺少卿黃植生了。
《劍來》
忙完了分家的朱大皇帝,已經將他的注意力轉回了在西方扶植代理人去和路易帝國對抗的大事兒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