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營完畢之後,大明遼東軍團的十幾萬官兵民伕就開始埋鍋造飯,準備晚餐了。
現下明軍的伙食可比早年間的“丐版明軍”好太多了——新大明有錢啊!而且因為大明現在人少地多,差不多就是可以養活四萬萬人口的土地給四千萬人口使用,所以各種農產品的供應都很充分,價格也比較低廉。
在這種有利的外部條件下,內部管理仍然非常嚴格的大明新軍,自然可以為他們的戰士提供良好的伙食了。特別是在行軍作戰的時候,每天都至少能保證三餐管飽,一餐有葷......也只有這樣,戰士們才能有足夠的營養保證行軍和作戰。
遼東總督劉進忠、遼東提督趙忠義這兩個在前明軍中任過職的老將,現在正按照相關的規定,揹著手在部隊當中轉圈。他們是在監督下面的人吃飯——下面的人以領為單位,圍坐在野戰鍋灶,正在一邊烤火一邊熱氣騰騰的吃飯。
今兒大傢伙的伙食是白麵饅頭配上醬菜和肉湯,每人還有一小塊豬肉,還有一碗用來暖身子的白酒。
整個營地當中,到處都是肉香、酒香和麵食的香味兒。聞得劉進忠和趙忠義都餓了——他倆在駐紮時是可以吃小灶的,但是在行軍打仗時沒那待遇,得和下面人同甘共苦!
所以他們的飯食也是這個,只是肉大一點,酒多一壺。
而且這規矩也不是隨便說說,是真的要執行的!
如果他們帶頭違反,下面那幫黃埔——孝陵衛軍校出來的青年軍官可不一定慣著,說不定就把他倆給舉報了。。
雖然朱和墭也不會因這事兒把他們革職查辦,但是批評還是難免的……這讓他們的面子往哪兒放?
所以還是守著點規矩,老老實實的當軍界前輩算了......
別看這兩人都是提督級別的高階將領,但是在軍中卻是“孤家寡人”。在源源不斷產生的高素質的軍校畢業生面前,他們這些“老軍閥”根本不值一提。
毫不誇張的說,如趙忠義這號跟著天王朱一起從河南逃出來的老將,在軍隊中的真實實力,甚至還不如他兒子趙鴻逵。
趙鴻逵好歹還有一批同學和學生可以抱一下團,搞一個小派系。而劉進忠和趙忠義這樣的, 不過是下面那些年輕軍官們的“傀儡”而已。
雖然感到自己已經被架空的兩人心裡都有點不痛快,但是他們也不得不承認下面那邊照規矩辦事的軍校生還是很能耐的。
光是這軍隊的伙食擱在前面後期的軍隊裡面, 大概只有家丁才能吃得上!
如果當年的大明能有眼前這十萬足餉、足糧、足器械、足訓練的“四足精銳”, 清妖根本打不進長城, 各路流寇也不值一提。
劉進忠、趙忠義已經完成了例行的巡視,回到了已經燒上火爐子, 整個都暖呼呼的中軍大帳。裡面的已經擺上了長條形的飯桌,一群明軍將領和那個蒙古大汗布林尼已經在桌子邊坐好,等著開飯了。看見他們進來, 除了自恃身份的布林尼之外,所有人都起身行禮。
劉進忠和趙忠義則客氣的招呼他們落座,然後自己也坐了。
供這些高階軍官們享用的饅頭、豬肉、湯和酒還都熱著,還沒端上來。劉進忠就和跟隨吳應麒一起歸明的劉玄初商量起了遊說王輔臣的事兒。
“劉軍師,那個王輔臣可是出了名的大清忠奴, 聽說康熙非常信任他, 他真的肯獻出山海關?”
王輔臣居然成了“忠名遠播”的忠奴了!估計早幾年他自己都沒想到吧?
“他算哪門子忠奴?”劉玄初一笑, “想當年他還是受了吳三桂的指派,潛伏到康熙身邊去的......只是那康熙沒有識破他的真面目, 給了他高官厚祿, 結果他就不捨得反了。如果他當初肯在荊州大戰時就反, 大清早就沒了!”
他拈著自己的鬍鬚,笑道:“這個王輔臣就是唯利是圖的生意人,當初不肯依照約定投靠吳周, 無非是康熙給得太多。而現在康熙已經成了過河的泥菩薩,難以自保了。他還有什麼理由不降?他要敢不降, 咱們的十萬大軍強攻山海關又有多難?
不過光是一個山海關, 總督您就滿足了?”
這話一出,不僅劉進忠的耳朵豎起來了, 帳篷裡面的其他將領,包括大汗布林尼都向劉玄初投去了感興趣的目光。
一個山海關的確有點不夠“吃”啊!
劉進忠問:“劉軍師, 您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