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的火箭炮你來我往,打得好不熱鬧,卻沒打死多少人的時候,幾次真正血腥的短兵相接,正在火箭轟鳴聲的掩蓋下悄然展開。
雙方爭奪的是位於戰場中央的四個已經被廢棄的村子,這四個村子的名字之中都一個“洞”字,分別叫高陽洞、水色洞、驛村洞、上巖洞。。
漢城這邊因為靠近北漢山這個石頭山,所以石材非常容易取得,因此到處都是石頭壘起來的房子和院子。這四個“洞”也不例外,村子裡面都有一些石頭壘起來的院子、房子,雖然過了火,但是一堵堵的石牆還是頑強挺立在哪裡。
誰要是能奪下這四個“洞”,那就佔住先機,掩護己方的軍隊或攻或守,都是非常有利的。
所以康熙和朱和墭兩邊都在第一時間拿出來差不多數量的隊伍進行爭奪......其中明軍拿出了一個營,清軍則拿出了一個參領。
既然重要,那為什麼不多拿一點兵力投進去?
這是因為這四個“洞”都不大,投入兵力過多也“塞”不進去。而且大隊人馬出動的動靜太大,很有可能把對方的大隊也吸引過來,然後就得大打出手了!
而眼下兩邊的軍事家們都認為步兵大隊在交戰前最好先構築“防糖工事”,得讓步兵們有個能躲一躲的地方,然後再在己方“糖力”的支援下發起衝擊。
這四個“洞”雖然要緊,但是也沒到了非得一上來就大打出手的地步。
另外,兩邊的指揮官也都想透過這四個“洞”的爭奪戰試一試對方的深淺。
隸屬於明軍陸軍第十一鎮左協前鋒營第二領的金成凱也參加了這場被後世稱為“四洞之戰”的初戰。
他所在的領被派去奪取名叫高陽洞的村子,這雖然是個不起眼的小村子, 但是金成凱卻因為有個朋友曾經居住在這裡,所以來過好幾回。對村子裡面的情況非常熟悉, 知道村子當中有一座曾經屬於某個“君”的大宅院, 這處宅院擁有一圈低矮的石頭圍牆。只要奪下這處宅院, 基本上就控制了全村。
所以他在得到命令之後,馬上就和上級說明了情況。他的上司趙一元是一個廣府“老兄弟”, 沒念過軍校,但是經驗豐富,知道他提供的情報很有價值。所以馬上就讓人準備好了爬牆的繩梯, 還命令手下的散兵副領先行出發,一路小跑著去搶佔那所大宅子!
隨後,趙一元又領著剩下的四個副領組成了一個小小的縱隊,快速地奔向高陽洞。
在這四個副領當中, 有三個燧發槍副領都是朝鮮兵組成的,連帶隊的軍官和士官也都是朝鮮人——原本都是儒門子弟!只有趙一元親率的一個長槍副領是由大明本土六省來計程車兵組成的。
說實話,這位趙一元趙大正領對手底下的這些朝鮮人是很不放心的......朝鮮兵弱是出名的,雖然那些歸在趙一元手下的朝鮮官兵在訓練的時候都很賣力, 不是“996”而是“715”!從軍六年的趙一元就沒見過比他們更努力的大頭兵!
但是真的上了戰場他們能行嗎?打仗不是打工,不是賣力幹活就行的。
這些朝鮮人不會看見八旗兵就嚇得一鬨而散吧?
就在趙一元想到八旗兵的時候,前頭的那座名叫高陽洞的村子裡面突然就響起了槍聲、爆炸聲和喊殺聲!
趙一元馬上就反應過來了, 立即大聲下令:“吹嗩吶, 用力吹,不停地吹......其他人, 都衝上去!”
現在明軍的每個正領中都配備了鼓手和號手,其中鼓手斜挎著一面鼙鼓,行軍的時候還會敲出節奏明快的鼓聲。而號手則帶著可以發出刺耳聲音的嗩吶, 猛吹起來的時候聲音可以傳出老遠。
趙一元讓號手猛吹嗩吶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給手下的步兵們下達快速前進的命令, 還為了給前方村子當中的那個副領發訊號......得讓他們知道援兵已經來了!
金成凱所率領的那個副領本來走在最前面,他們這些日子沒日沒夜地訓練,已經記熟了各種號聲、鼓聲、金聲所代表的意義, 而且也形成了條件反射一樣的反應。
現在他們聽見了“衝鋒”的嗩吶聲,當下就毫不猶豫地開始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