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如今有了兩個別稱,一個叫朱三太子城,一個叫天王城。其實都是一個意思,就是這座位於渤海灣入口,和遼東半島只隔著二百餘里海路相望的城市,是屬於大明崇禎三太子,如今的新明朝太上天王朱慈炯的。。。
對於定都南京的新大明而言,登州就是一塊難以管轄的飛地,對於控制還控制著大半個登州府以及山東省其餘所有州府的大清而言,登州又是一塊很難啃下來的硬骨頭。
而對於那些還指著大清朝撈銀子,但同時又對大清朝的前途不大看好,不願意為它陪葬的那些奸商、鄉賢、偽儒和姦臣們而言,登州......就是他們人生重啟的地方!
統治登州的朱天王在他們這些人看來,那簡直就是個義薄雲天的保護神啊!
他不僅向那些來路不明的人或是銀子提供保護,甚至不問來路,甚至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新的身份,讓他們在登州外城越來越高大厚實的城牆內,開啟一段新的人生。
經過三四年的發展,三太子城和天王城的名聲,在整個北方是越來越大了,那些受苦受難的農人也許不知道,但是那些騎在勞動人民脖子上作威作福的傢伙,卻人人都知道這處恢恢天網上的漏洞。
在登州商埠邊上,人稱“籬笆莊”的豪宅區內擁有一座用紅磚黑瓦蓋成的四合院的李四興,就是開啟了新人生的“壞人”。李四興當然是他的化名,他的真名叫李嗣興......似乎也不是很有名,但是他父親和“皇爺爺”那可就是天下聞名的人物。
他的父親名叫李定國!他的“皇爺爺”就是大西老萬歲張獻忠!
他是在康熙元年,他父親李定國死後不久,帶著父親的舊部一千二百多人一塊兒降清的。這事兒其實也不能怨他,他爹李定國去世時才四十二歲,而他當年還是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壓根掌控不住局面。所以李定國就遺命大將靳統武統軍,並讓李嗣興拜靳統武為義父。
但當時的局面太絕望,一千多殘兵,還群龍無首,還被困在雲南和緬甸邊境的窮鄉僻壤裡面,根本沒有出路。
所以靳統武也控制不了底下對前途完全絕望的官兵,不久之後就被人毒殺,隨後李定國的舊部就脅迫李嗣興和劉文秀的兒子劉震一起投降了清朝。
降清之後,李嗣興就給封了個都統,劉震封了侯,還都抬了旗......兩個反清大英雄的兒子居然都成八旗子弟,這事兒真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李嗣興的都統當然是個空頭的,混吃等死的官而已。大概是清廷看他挺老實的,也就沒怎麼難為他,讓按部就班地混日子......在原本的歷史上,他還混了一任寧夏總兵,也算是皇恩浩蕩了。
不過這一回他運氣不好,還在當打卡上班的紫禁城護軍參領的時候,大清朝就“沒”了一回,就是布林尼打進來那回!
而李嗣興在布林尼打進來的時候,正帶著幾個護軍在神武門看門,看見蒙古人殺過來,他也不為大清死戰,也不去保護太后和皇后,而是自己先跑,當了見賊才逃的上勇。
不過也因為跑得快,才拉著老婆、妹子一起逃到了北京外城......後來康熙回了北京,當然要抓人治罪。李嗣興覺得自己罪挺大的,不敢再北京待著,又恰好聽說有登州這麼個“水泊梁山”一般的去處,於是就和老婆、妹子一塊兒,帶著他爹留下的一點遺產還有自己為官多年攢下的一點積蓄,跑路到了登州。
雖然他們帶來的銀子不多,但好在當時的登州剛剛開發,地價、房價還算便宜,於是李嗣興就花了五百兩銀子買了“籬笆牆”內的一塊地,又出了一千兩銀子蓋了這座佔地頗大的四合院,又添置了點傢俱,算是有了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