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現在清軍那邊肯定知道朱和墭抵達朝鮮,並且接受權知朝鮮國事李溫姬所請,撤朝鮮藩國,設朝鮮行省的事兒了——這些事兒已經足以說明朱和墭本人來了朝鮮!
既然朱和墭來了,那清軍沒有一定的數量怎麼敢撲漢城?
想到這裡,朱和墭就馬上吩咐大波玲道:“去通知行宮參軍司,馬上舉行軍議!”
......
行宮參軍司是跟隨在朱和墭身邊的一個軍事幕僚和軍令機構,理論上是軍師府的派出機關,長官成為行宮軍師或行軍師。
目前擔任行軍師的是朱和墭的契弟於孝謙,他是於老爺子的養子,朱和墭則是於老爺子的契仔,所以他就打這兒和朱和墭攀上關係了。
因為是朱和墭是契弟,而且辦事又比較沉穩,也有些武略,所以他很早就是朱和墭麾下的干將。
在朱和墭拿下廣府以後,他又一直在軍學堂和總兵官、提督軍門的位置上來來往往。
因為年紀輕、腦子活、軍事經驗豐富,後來他還和諸葛正陽、趙鴻逵、凌宗軍、於孝文、於孝武、蘇佔山、蘇佔海、蘇佔江、蘇哲、邱豹(邱輝樣子)、邱虎(邱輝幼子)等年輕將領,以及朱和墭本人一起“自學成才”,搞出了目前明軍陸軍的各項操典、條令和陣型。他也因此被朱和墭“用成”了軍師級的大才!
而如今在大明軍師界挑大樑的,已經不是諸葛三和、楊起龍、左春秋這些搖鵝毛扇子的老輩軍師了,而是新一代的參謀長型軍師了。
在朱和墭和大波玲一塊兒抵達行宮參軍司大堂的時候,於孝謙已經和幾個副手和高參,一起拿出一個預案了。
“大王,臣等建議立即開始復遼作戰,爭取搶在嚴冬大寒到來之前,完成登陸作戰!”向朱和墭行禮之後,於孝謙馬上就代表行軍師司提出了建議。
朱和墭點點頭,“差不多是時候了......那就放兩條快船去一趟成山角吧!”
於孝謙馬上給身邊的一個高參打了眼色,後者馬上轉身去起草令牌了。
“朝鮮這邊怎麼辦?”朱和墭又問,“現在陸軍第一鎮、第二鎮、第十一鎮、第十二鎮都能用得上嗎?”
於孝謙道:“要大用恐怕還需要訓練一段時間,這四個鎮是在第一鎮和第二鎮候補軍官隊以及四千名士官和老兵的基礎上擴充出來的。前前後後已經補充了近三萬朝鮮人......不過臣預計康熙如果知道大王親臨漢城,還是會謹慎從事的。
只要他謹慎從事,我們就能在漢城城內和漢江南岸的軍營中加緊訓練。
如果可以把康熙抵擋在漢城以北,那麼牙山老營這邊就能絕對安全了......朝廷就能源源不斷地從忠明府(原忠清道)、漢城府、全羅府、慶尚府、江原府調集壯丁了!”
朱和墭笑著點點頭:“有朝鮮五府的幾十萬壯丁打底,排隊槍斃我可不怕誰!”
“大王聖明!”
“好!出兵漢城......孤家要去會一會康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