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擔心當然是有道理的。康熙皇帝扶植儒宗的目的很明顯,一是為了對抗儒門, 二是為了控制鄉賢。
但是儒門的首領是朱和墭本人, 而儒宗的聖公是孔毓圻這個前任衍聖公。
隨著孔毓圻年齡漸長, 儒宗勢力日大, 儒宗已經變得有點難以駕馭了......
所以收割儒宗的時候,差不多也到了。
雖然明白了康熙的心思, 但是周培公現在也只能謝主隆恩了......哪怕他已經吃透了“反經”, 但康熙這樣的主子,也不是他敢當面反對的。
.......
十月二十日,牙山城。
位於朝鮮半島牙山灣南岸的牙山腳下, 一處四面環山的谷地中, 原有一座低矮狹小的小城, 這就是牙山城了。
不過從兩個月前的昌德宮之變後開始, 這座小小的牙山城就變成了一座大兵營加上一座大工地了。
在朝鮮李朝的明安翁主李溫姬出任權知朝鮮國事之後,向來熱衷於搞黨爭的朝鮮兩班權貴們也突然變得比較團結了。
西人黨的大佬宋時烈出任了領相, 南人黨的大佬尹鑴則出任了僅次於領議政的左議政, 而右議政一職則根據朱和墭頒下的令旨,由胡德帝出任。
面對康熙皇帝大兵壓境,朝鮮國的政府就在這三位議政的領導下快速運轉起來了。
而三大議政上臺後的第一要務,當然就是花錢備戰了!
朝鮮存亡都在此一役了,當然不能再摳摳巴巴的不捨得花錢了。
可是這朝鮮國也真是夠窮的,好歹也是人口小一千萬的“大國”了......這年頭英格蘭才只有五百多萬人, 西班牙也差不多是這個數目, 法蘭西算是歐洲頭一等的強權, 也不過兩千萬人, 而惶惶新大明的人口還不足三千萬。所以擁有近一千萬人口的朝鮮, 實實在在算得上是一個大國了。
可這個大國的財政也真的是比明朝末年的崇禎朝還崩潰的存在,國家一年的財入折算成銀圓不過是十萬上下。而這十萬銀圓的財入也不是以銀子或銀圓的形式存在的,而是以銅錢和實物的形式存在的。
實際上朝鮮的大部分百姓都沒見過銀子!
歷史上壬辰倭亂的時候,大明天兵帶著銀子入朝,想在朝鮮當地採購,結果人家朝鮮人壓根不認識銀子。
這還不是最讓人崩潰的,最讓人崩潰的是當年的朝鮮人實際上連銅錢也不太認識......這個國在一群熟讀儒家經典的兩班廢物治理下,商品經濟極度不發達,在壬辰倭亂前還在大搞以貨易貨。銅錢都不怎麼流通!
不過這樣的情況在最近幾十年有所好轉,經過仁、孝、顯、肅四朝的努力,在朝鮮半島的西海岸富庶地區的人民,總算是習慣用銅錢了。
可是朝鮮沒有什麼銅(朝鮮有銅,但是沒有開發),所以他們這個時候的銅錢並不是以“貫”為單位的,而是以“枚”為單位在使用的。而且朝鮮的朝廷還特別喜歡發行“大錢”,什麼折二、折三、折十一直到折百的錢都有。
不過這種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也有好的一面,就是人工極便宜,農產品很便宜,而貨幣和手工業品在交換人口、農產品的時候就顯得很有價值。
所以當李溫姬這個對錢也沒什麼概念的小姑娘開啟朝鮮的國庫和李朝內庫,敞開了“敗家敗國”的時候,換來的人力物力還是非常驚人的。
短短不到兩個月時間,超過十萬壯丁就從京畿道、忠清道、全羅道、慶尚道、江原道等地彙集到了被當成了抗清大本營來建設的牙山城,將這座小小的城池及其周圍,變成了一座巨大的工地和兵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