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了!贏麻了!贏慘了!但還是贏了!
五月二十日,清流關行在中,大清小聖主康麻子正端坐在御座之上,他跟前的御案之上擺著王輔臣、費揚古、圖海、施琅、卓布泰等人差人送來的摺子。
都是報喜的!
特別是王輔臣、費揚古、圖海、施琅四人的摺子幾乎同時送到,而且也是幾乎同時發出的。
四份摺子上報告的主要內容也完全一致,就是一個“白袍三太孫”在香口鎮前線被大清天兵擊斃!
根據王輔臣的奏報,擊斃白袍三太孫的人就是他自己!而且他還親眼看見白袍三太孫中彈墜馬,並且被底下人抬走......好像還是胸部中彈!
即便不是當場斃命,也活不了太久!
王輔臣還報告說在白袍三太子中彈後,香口鎮前沿明軍的帥旗就換了,從大明監國旗換成了三軍司命旗——這說明當時戰場上偽明軍的指揮權從朱和墭手裡移交給了一位提督或是總兵。
如果朱和墭沒死或是沒有重傷,這樣的情況幾乎不可能發生......
而圖海、施琅、費揚古的奏摺也證明了王輔臣的奏報是真的。
特別是圖海、施琅二人當時正在長江上指揮炮船轟擊香口鎮,根本不可能和王輔臣串通——他們的奏摺和王輔臣的奏摺幾乎同時發出,不存在串通的時間。
雖然圖海、施琅沒有看見白袍三太孫中彈,但他們很確定地看見了大明監國旗換成了三軍司命旗,隨後那名白袍三太孫也消失在了戰場之上。
另外,在正白旗大軍向安慶南城撤退途中承擔殿後任務的費揚古,在退到安慶南城之中後所上的奏摺,也證實了白袍三太孫的消失。
不過康熙皇帝還是有點懷疑......就是明軍在失去白袍三太孫後,並沒有陷入慌亂甚至崩潰,相反他們的攻勢依舊犀利。
在陸地上,明軍幾乎全殲了在江邊道抵擋明軍主力的趙良棟所部——趙良棟的人馬原有五千多人,先是在香口鎮丟了一千幾百,後又陸續得到了五六千援兵,最後只剩下不到一千人撤出,這還包括之前從香口鎮逃出來的幾百。
也就是說,光是趙良棟所在的鑲黃旗新軍的損失就多達萬餘!
而“殺死”白袍三太孫的正白旗新軍,稍後也遭到了明軍的“報復性追殺”,一萬六千多人的部隊,跑回安慶的不過是個零頭,也損失了小一萬。
而在水上,施琅、圖海指揮的長江水師雖然在十五日的戰鬥中擊敗了前來偷襲的明軍火箭船隊,但是也損失了多達二十四艘炮船和兩艘喇叭唬船!
另外還有數百名水兵陣亡!
如果不是施琅夠勇猛,率領哨船隊拼死反擊,水軍的損失會更慘重。
而在“水陸雙敗”之後,不甘心失敗的明軍就發起了猛攻,在十五、十六兩日,連續佔領了長江南岸的建德、東流兩縣,兵鋒直指安慶南城。
到了十七日,明軍又強渡長江,奪取了江北的華陽鎮,隨後佔領望江縣城和皖水邊上的重鎮石牌鎮,兵鋒直指安慶北城以北的要塞集賢關。
在接到這一系列的戰報後,饒是小聖主康熙皇帝都暈了——這是打贏了嗎?
照這麼個贏法,他用不了多久,就該在北京城“戰勝”偽明軍了吧?
於是康熙趕緊把王輔臣、費揚古、圖海、傅弘烈、周培公這幾個奴才都叫到清流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