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會開到這裡,基本上已經變成了朱和墭的個人政見會了!
這也是必然的......朱和墭不僅學問大、能力強,而且還親歷了改革開放後中國的巨大變化,當然知道教育的重要性。
也知道一個比較平均的起跑線,加上一個比較清晰的而且受到保護的產權體系,以及一定數量的官產,對於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都是有極大促進作用的。
當然了,一個殖民帝國,對於本土的經濟發展和工業化也是非常重要的。畢竟全世界產業的頂端就是“零元購”產業啊!
和朱和墭相比,這間大殿當中,包括顧炎武、王夫之、顏元、萬斯同、萬斯大這些大儒在內,所有的人只看到過“天傾”、“國崩”和大清朝的各種瞎折騰,並沒有見過真正的建設和發展。
而且他們也不知道這個時代的國際零元購產業發展的有多紅火!
朱和墭的目光在瑞慶殿中掃了一大圈,將一張張驚訝、疑惑、敬佩......還有喜怒不形於色的臉面,全都收入了眼底,然後就開始繼續自己的政見發表會。
朱和墭道:“華夏千年之根基的第二策,則是平均地權!”
“平均地權不就是均田嗎?”吳應熊哼哼了一聲,“我們早就在搞了。”
“搞得很對!”朱和墭對吳三桂、吳應熊政權的正確路線還是給予了讚揚,“土地兼併向來都是歷朝歷代難以醫治的頑疾,前明也是如此啊!不過難以醫治,也不等於就躺平等死了。咱們這些開闢事業之人,還是得想辦法治!
而要醫治土地兼併這個頑疾,最好就是在國家建立之初開始對症下藥。通常情況下,國初人少地多,比較容易行均田之法。而且一朝初立的時候,往往是在連年大亂之後,天下的人口損失慘重,原先的豪門巨室更是十不存一......所以天下大部分的土地,實際上都是‘無主’的。即便有人在種,有人在佔有,這些人手裡也沒有地契。咱們均起田來,也理直氣壯。”
均田這個事兒,一定程度會打擊財產私有制,這是和人性在鬥爭啊!
“另外,國初的創業君臣們辦事都比較利索,上命下行,也暢行無阻。因此可以實行均田、限田和均稅賦之法。”
朱和墭頓了頓,又道:“但是隻有均田、限田,而不為國家留足地權之利,也是不利於長久發展的。所以孤家的平均地權不僅要均當今之田,更要將地權增益的最大一份,留給將來的朝廷。這樣將來的朝廷,就不大會出現歲入不足的困境了。
具體來說,就是均一部分,留一部分.....均出去的土地,都是遠離大邑名城,將來升值空間不大,而且也不在朝廷和官府眼皮底下,很難管控的土地。
而留下的土地,都應該集中於大邑名城極其周邊,將來可以用來擴建城市、發展工商的土地。這樣未來的國家,就能獲得土地增值的權益。也就有了足夠的財力可以造福百姓了!”
這招說穿了就是“土地財政”!
乍一看似乎不是很“正確”,但實際上不僅後世的中國大發展靠這一手,就連美帝當年的大發展也離不開“土地魔法”——美國人當年修鐵路、挖運河,甚至修建國家驛道,都用過“土地魔法”。在開發大西部的時候,也用過放地換移民的招。
而為了修建鐵路,美國的各級政府更是前前後後向鐵路公司發放了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這樣的大手筆......只能說當年的天選之國,真的是家大業大啊!
“而建立華夏千年之根基的第三策,則是建立天朝!”朱和墭緊接著又毫無保留地丟擲了自己的第三策。
“建立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