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吳世琮勾動扳機,用火繩擊發了手裡的斑鳩腳火槍,一場排隊槍斃外加上集體投雷的激戰馬上就開始了。
清軍這邊人數多火槍多,被卓布泰派上戰場的綠營兵和包衣兵足足一萬好幾千,其中三成以上配備了鳥槍,而且都走在各自所在戰陣的前列,現在正好吳軍接火的綠營鳥槍兵數量就超過了兩千五百。
因為戰場上的硝煙瀰漫和大家夥兒計程車氣又太高,所有人都爭先恐後地往前擠,所以走出了一個肩並肩密集的隊形。而且這些清軍火槍手的訓練得還不錯,雖然擠成一團,但還能分出前、中、後三排打“三段擊”。只是因為陣形太密,時不時就有還沒有對準前方的火槍因為火門中飄入火星而被提前擊發,從而大大降低了射擊的效率。
不過鉛彈還是一波又一波的射向吳世琮手下的長槍兵、盾牌兵,打得他們死傷慘重。幾輪射擊之後,吳軍擲錘兵方陣的南線陣地上,就橫七豎八的都是屍體了。
而吳軍擲錘兵射擊火力有點弱,所以在對射中吃了大虧。吳三桂他們為擲錘兵設計戰術的時候,將反騎兵放在了最優先的位置上。
所以一個擲錘兵小隊都有四根長槍和兩名裝備了長柄朴刀的正副隊長,火槍手、弓箭手加一起才四人,火力當然比不了普通的清兵步隊。
不過這些吳軍擲錘兵也都是精銳中的精銳,現在又處在“絕境”當中,不拼一下統統得死。所以也發了狠,一隊一隊的以擲錘小隊為單位,利用煙霧的遮護,向清軍的火槍陣發起了“擲錘突擊”——就是衝上去投手榴錘!
因為清軍的陣型太密,不僅火槍手擠在一起,後面的弓箭手、長槍手、刀牌手也都擁擠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個不是太方的密集方陣。所以手榴錘一炸開,就得倒下一片。
被炸了幾次之後,清軍也知道厲害了。看見吳軍投出煙霧彈,就知道他們的擲錘兵要衝擊,於是就拼命地朝著煙霧開槍射箭!
而吳軍這邊,這個時候也是軍法如山、重賞似海。所以這些擲錘兵小隊也都前赴後繼,一波波的發起衝鋒!
沒一會兒,兩軍交火最激烈的地方,就已經是屍橫遍野了。
但是雙方都紅了眼,誰也不肯後退半步。甚至有些已經中了槍彈的吳軍擲錘兵,還咬著牙向前爬,爬到清軍火槍兵的陣地前奮力擲出要命的手榴錘,把清軍炸翻了一片。
居然可以爬著發起進攻!
正在交戰的雙方馬上就有人發現了這種聞所未聞的新戰法!
於是馬上就有“好學”的吳軍擲錘兵在煙霧瀰漫的戰場上“猛爬”了。
這下清軍可就慘了,這時戰場上全是硝煙,地上到處都是死屍......誰能看清楚這死屍真死了,還是在慢慢地爬啊?而且排隊挨槍斃時沒法找掩護,但是在地上爬行時就不一樣了,地上又不平,坑坑窪窪的,還有老高的荒草,還有死人可以拿來擋一擋。所以不容易被擊中。
隨著越來越多的吳軍擲錘兵開始用“爬攻法”發起進攻,清軍就有點頂不住了。
但是頂不住也得頂!
因為綠營兵背後是包衣奴才兵的刀子,而包衣奴才兵身後是八旗天兵的刀子,八旗天兵身後則是大清領侍衛內大臣、包衣奴才軍管事大臣、一等男瓜爾佳.巴海的刀子!
這個巴海可是牛人,別看他在寧古塔一呆就是十幾年,成天和一幫關外粗人廝混,可人家不僅是四肢發達的猛男,同時還是善於學習的滿洲學霸,順治九年的科舉探花朗,當時人稱“小巴探花”。
在順治十七年的時候他還率兵在黑龍江上大戰羅剎哥薩克,斬首六十餘,還搶到了羅剎人的舟船火器,雖然自己的損失也不小,但還是挺能打的。
可就這麼一個挺能打的“小巴探花”,現在看著被抬下來的炸得渾身是血的傷員也有點繃不住了。
傷亡太慘了!
這樣下去,被當成炮灰的綠營兵就得消耗乾淨了。而綠營兵一旦被消耗乾淨了,就要輪到包衣奴才兵和八旗兵上一線了。巴海心裡很清楚,無論是包衣奴才兵還是八旗兵,實際上的戰鬥力都不如綠營兵。
八旗兵不過是北京城的市井百姓,而包衣奴才兵原先都是旗人田莊裡的農奴,他們怎麼能和各地抽調出來的綠營精銳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