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北江、西江、綏江三條江河交匯之處的青岐都,本是施琅為他的西江水師所挑選的大據點。把水師大寨修在這裡,不僅可以利用位於青岐都東南角上的陸上炮壘封鎖思賢滘,阻止明軍的水師從西江水道進入北江水道以救援三水縣城。還可以將實力不濟的清軍西江水師藏在青岐湧南段比較開闊的水道當中,以免被明軍戰船突襲。甚至還可以利用青岐都南面靠著西江的岸堤設伏,用梢砲發射砂糖雷攻擊明軍的戰船!
而當朱和墭的大軍從德慶州渡過西江,並且攻佔德慶州城的訊息傳來後,青岐都這處控扼三江之地的軍事價值再一次得到了提升——原本佈署在北江東岸,從東北兩面包圍三水縣城的孫思克所部綠營兵約兩萬多人,在十一月十六日、十七日間,從三水縣城以北的北江渡江,隨後也撤到了青岐都。開始沿著青岐都西面的青岐湧設防,擺出了據險決戰的架勢。
不得不說,圖海、周培公扼守青岐都的佈署還是非常高明的。一方面依託險要而戰可以立於不敗;另一方面卡住了西江、北江、綏江的咽喉,可以讓戰力佔優、水軍佔優,而且又得到廣府百姓擁護的明軍難以施展。
只要明軍難以施展,拖延下去,佔據天下十分之九以上的大清,就能憑藉國力的絕對優勢,將再次復興的明朝拖垮......然後碾碎!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天算不如“吳算”,吳三桂的舉兵造反,完全打亂了天下大勢,也讓圖海、孫思克、孫延齡他們失去了在青岐都打持久戰的底氣。
他們原本以為可以用“不輸為贏”的思路拖死對手,沒想到必須速戰速決的居然是他們自己!
在打定了主意之後,圖海的反應極快,馬上帶領自己的行轅還有孫延齡、馬雄的部隊渡過綏江,趕到青岐都和孫思克、施琅會師。
會師之後,立就是規模盛大的誓師!
青岐湧西岸的一片剛剛收割完畢的稻田,現在已經變成了校場,被一片肅殺景象所籠罩。
來自兩廣和北方各省的綠營健兒,平、定兩藩的旗兵,續順公府的戰士,打著綠油油的旗號,只是肅立在校場當中。兵甲整齊,刀槍林立。
他們可是那支縱橫萬里,一直從遼東苦寒之地打到天之涯、海之角的大清天兵的傳人!而且也沒傳多少代,僅僅只是“二傳三傳”之間,戰鬥力還是保持得相當不錯的。
雖然北京城的那群“小市民”八旗天兵已經變成紙老虎了。但是這些綠營兵或是藩府旗軍,由於經常要和反清復明的好漢們交手,所以多少都擁有一些實戰經驗。
這些軍隊多半還是由參加過北清南明戰爭的將領統帶著,因此訓練起來也比較認真。而且各部的空額也不多......吃空額、喝兵血的“好習慣”,如今可還沒開始流行呢!
另外,此時藩府旗兵和綠營兵的裝備還是蠻不錯的。基本上人人都有一領棉甲或布甲。火槍的數量也不少,步兵每千人都有三百支鳥槍!
除了鳥槍之後,現在正在誓師的這支清兵雖然沒有配備可以用來攻城拔寨的紅衣大炮,但是用來打野戰的將軍炮還是足夠的。
不過最讓這些藩府旗軍和綠營兵感到底氣十足的,還是跟著寧南靖寇大將軍圖海一起開到前線來的整整一千二百名八旗天兵!
那可是戰無不勝的八旗真滿洲啊!
有他們在後面押著,定藩、平藩和續順公府的旗兵們,還有那些更加低賤的綠營兵們,都覺得腰桿子硬硬的,什麼都不怕了。
現在校場當中,所有的人馬都排列得整整齊齊,鴉雀無聲,但是每一個軍將計程車氣都高高的,都快在心裡面歡呼起來了。
因為校場之外,八旗天兵們正在寧南靖寇大將軍圖海的率領下,浩浩蕩蕩的列隊而來!
這可是真八旗啊!
看他們的布面甲顏色就知道了......一千二百人共分六個佐領,正黃旗一個、鑲黃旗一個、正白旗兩個、正紅旗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