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上面這個時候吹著強勁的東北風,數百艘沙船組成的龐大船隊逶迤向南而行,在三水到香山的西江水道上畫出一道道白浪,“天下為公”的大旗和象徵大明的日月旌旗,就在冬風裡獵獵飄動。
這就是西征新會的大明錦衣親軍的天兵了!
朱和墭在安排了黃植生“送走”尚之信後,並沒有在廣州等訊息。而是立即下達了大舉出兵的命令!
錦衣八鎮中的五個鎮,都被朱和墭點了兵,加上隨軍的民壯和水手,這次出兵的總兵力多達三萬!
雖然上一次朱和墭從澳門向廣州進軍時拉到的丁壯人數比這更多,但那次並不是正規的出兵,有點裹挾百姓當流寇的意思,所以組織的非常粗糙。如果沒有順德、香山、南海三縣士紳鄉民“發自內心”的鼎力支援。當時的數萬壯丁兵卒恐怕連吃飯都困難!
而這一回的大出兵可就不同了,這是一次非常正規的軍事行動。經過了長達幾個月的準備,事先還精心制定了計劃......而且這計劃還是在軍事專家“黑四叔”吳三畏的指導下制定的,算是非常專業了。
另外,這回出兵的五鎮錦衣軍的軍官、士兵,也都經過了幾個月的培訓和調教,還補充了大量的裝備——有佛山、澳門的冶鐵軍工產業,再加上朱和墭在廣州和澳門繳獲的大量金錢,補充裝備實在是沒什麼難度。
不過錦衣八鎮畢竟還是草創初建的隊伍,而且還有擴張太快的硬傷,沒有一場實戰或者大演習,是不可能完全理順的。
所以朱和墭才會早早的定下大舉出兵新會的計劃......打個新會本來不需要那麼多軍隊,但是朱和墭想要手底下的官兵們好好感受一下井井有條的實戰是什麼樣的。
同時他也想檢驗一下這幾個月的建軍成果,因此才有了這場大出兵。
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似乎一切都非常順利!
此時西江兩岸,都是一片綠野如畫,絲毫沒有北方冬季的那種荒涼和蕭瑟。就在這養眼的綠色當中,還有以營為單位,列隊開進的步兵,在西江西岸屬於新會縣管轄的原野上開進。
這些步軍也都打著“天下為公”旗和日月旗,時不時的就會有一隊兩隊步兵,在嚮導的引領下,沿著田間的道路,向著一處處錯落在西江西岸平原上的鄉都市鎮而去。
這些鄉都市鎮的情況,早就被錦衣衛北鎮撫司和軍師府右司的探子們調查得一清二楚......有不少鄉都市鎮裡面還有了大明天兵的內應。只等天兵一到,就會開門迎降了。
而在西江東岸的官道上,則時不時的有明馬隊疾走而過,馬隊上面的騎士都是布衣紅巾,背上還插著繡著“傳令”字樣的背旗。馬腳上還纏著鑾鈴,奔跑起來叮噹叮噹的一陣響動。那些在官道上往來的百姓聽見聲音,都會及時走避。他們都知道,這是錦衣親軍的塘馬,是往來傳遞訊息的。跑得越急,說明這訊息越重要啊!
幾匹矮腳馬飛馳而來,到了西江岸邊的一處碼頭邊才停下。鄰近的鄉都已經得到香山縣的指示,派出了一些善於駕船的鄉民,駕著小船候在碼頭上。就等著這些傳遞訊息的騎士下馬換船,登上朱和墭所乘坐的“旗艦”。
“聖人,三水總兵衙門急報!”
登上“旗艦”的一名騎士,立在了朱和墭所在的船艙外,恭恭敬敬的將裝著貼有“三水總兵衙門”字樣封條的匣子遞上。
三水總兵是勇猛蘇蘇勇,他統轄著一個鎮的錦衣親軍駐守在廣州西面的要衝三水,同時也是廣州西面明軍的總指揮。
除了三水總兵之外,現在廣州朝廷下面還有東莞總兵、虎門總兵、澳門總兵和廣州總兵等四個總兵。
東莞總兵是廣州東面明軍的總指揮,防區包括東莞、增城,控扼著東江水道,目前這個職務由林阿虎擔任。
虎門總兵則是個水師總兵,負責虎門口、新寧縣和香港島一帶的防禦,總兵一職由於老爺子的養子於孝謙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