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意思?
完全不明白啊!
天王朱、龐公公、大波玲三人都一臉懵逼,諸葛軍師則是若有所思。
而朱和墭的面孔上則浮現著神聖莊嚴的表情——他這幾日並不是沒日沒夜的在和大波玲切磋拳腳功夫,還花了不少時間思考國家與革命!
他當然知道自己雖然有可能依靠“甜火藥”這個金手指和三藩之亂這個風口推翻大清的統治,但卻不一定能取而代之,乃至建立一個更好的國家......而且推翻大清的統治,也僅僅是“有可能”而已。
畢竟康熙皇帝的實力還是很強的,而且現在的八旗子弟也沒墮落到提籠架鳥抽D煙的地步。
另外,朱和墭這些日子還發現了一個很讓他頭疼的問題,就是清初的社會矛盾其實並不尖銳......不卷啊!
康熙皇帝的戶部賬面上只有一千多萬人口,實數頂天就是四千多萬。歷史上清朝人口過億是乾隆六年的事兒了,往前推到康熙十年,四千萬估算得就不低了。這個數大約只有後來太平天國起義時全國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
而耕地的實數,卻不比太平天國那會兒少太多,畢竟土地在那裡啊!起碼也有十億八億畝,人均耕地那就是二十畝朝上啊!
而且在大清境內還有大片的拋荒或未開發的土地。譬如整個東北基本荒著,長城以外的漠南漠北也荒著,四川這個天府之國也跟個野生動物似的,而沿海各省的“界外”之地人口也很少,也到處都是荒地。
至於其它不算太荒的地方,人口也不算多。只有極少數地方,比如粵東、粵北山區一帶,因為在明清交替之際的人口損失比較少,所以還算有點“卷”。可是要靠這點“卷”把整個天下都席捲了,那是不大可能的。
因此朱和墭知道自己從社會矛盾當中汲取力量,而反清復明的旗號......說實在的,號召力也有限。
畢竟大明末年的情況也挺糟糕的,朝廷腐敗無能,又遇上小冰河期,而且明末的人口也讓小冰河期的農業生產難以負擔。所以平民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比不上清朝康熙年間的水平——農業社會嘛,靠天靠地,風調雨順加人均土地多,總歸能吃飽飯的。
後世網路上常常諷刺康熙盛世是什麼番薯盛世,據現在朱和墭所知,也是不存在的......也許乾隆盛世是番薯盛世,但是康熙年那點人口,哪兒用得著啃番薯?
另外,那幫無良計程車大夫有了科舉考試這條給大清朝當奴才的路子,也不見得會思念大明朝。
所以朱和墭就覺得自己需要一批不僅擁有金手指武器,而且在思想上也更加堅定的反清志士。
而要武裝反清志士們的思想......靠反清復明這個口號是不夠的!
反清可以,但是復明憑什麼?
朱和墭沉默了半晌,讓大仙閣內的幾個人好好的思考了一番之後,才再一次開了口:“我覺著吧,咱們不能用老朱家和愛新覺羅家爭天下的路數來號召天下,哪怕我和父王是大明正統。”
天王朱不解道:“不以反清復明為號召,還能用什麼為號召?”
“用恢復中華天下為號召,用天下為公為號召......”朱和墭道,“咱們起兵反清,不是為了一家一姓的天下而戰。而是為了恢復華夏道統,為了恢復漢家衣冠,為了恢復古之原儒所孜孜以求的天下為公之道而戰!
我們是為了在推翻滿清重建華夏道統之後,建立一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公之道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