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戰事未起,西陲局勢未定,如今成國正是鼎盛,理應不該懼怕任何外敵,可是竟然因為一個張家,現在兩邊局勢未定。
尹高歲考慮過北方的戰事,只是沒有想到去水國真的敢和成國大動干戈。
畢竟這麼多年,兩國分庭抗禮,偶有摩擦,但是也沒有大動干戈。
這也是成國的太祖皇帝留下的禍端,畢竟那個時候, 明明成國有著徹底滅了前朝的能力,但是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就將這件事給耽擱下來。
這是史書上沒有記載過,也沒有任何人知道為什麼當時高祖皇帝就從北方撤兵。
天氣已經是越來越冷,北方的對峙還不知道要多久,成國的使臣在越國的還沒有任何的訊息,為了讓北方無後顧之憂,成國已經開始從各地抽調了物質向著北方和西陲運送。
等到一切都就緒之後,尹高策放心了下來,這下子就算是兩地起了戰事,成國也能應付。
由此可見,成國這個時候的鼎盛,只是唯一讓尹高歲沒有想到的是,去水國為什麼只屯兵,而不起兵。
若當時尹高歲還沒有回到前線,去水國直接向成國宣戰的話,可能還是會率先拿下成國的幾處城池,畢竟出奇制勝,這也不妨為一個好辦法。
可是現在只是和成國打消耗,就是有些讓尹高歲摸不著頭腦。
北地寒冷,若是沒有糧草的供應,很難在這裡長時間的供養這麼多計程車卒。
成國倒是不需要有多少的擔心,就算是現在北方進入深秋,沒有糧草供給,但是成國有四季如春的南方。
打消耗戰的話,去水國絕對不會堅持多久。
可是眼下的狀況,但是讓尹高歲頗為擔心,在糧草充足的狀態之下,實在是不想要率先發動對去水國的攻打。
他們這些將領打習慣了防禦戰,對於發難實在是不瞭解,況且他們對去水國的情況,現在也不知道究竟是什麼狀況,實在是不敢貿然前進。
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兩國交接的地方山脈綿延,實屬一處天然的屏障。
深秋的北方,已經有幾次下起了大雪,若不是糧草足夠,光是為了抵擋嚴寒就會花費不少的東西。
可是看著去水國的軍營,卻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繼續的屯軍,根據前方探子來報,這去水國的軍營已經是又增加了數百。
見此情形的尹高歲只能是開始向朝廷請命,增派援軍。
身為現在名義上的三軍統帥,尹高歲已經將自己的權利,有意無意的和平的遞交給了皇帝陛下的副帥。
現在只是偶爾召集將領們下達作戰任務的時候才會出席,現在尹高歲已經是身在兵營,心在京城。
這次回北方,沒有帶著自己的王妃,還有自己的子女過來,本就是以為會像平常一樣去水國過來和成國小打小鬧一番,然後退兵,接著就是平安無事。
只是這一次,顯然不會給的尹高歲這個衣錦還鄉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