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起頭,一個個的神龕如同列隊一般,頗為顯眼,一股濃厚的莊重感撲面而來。
神龕沒什麼看頭的,但朱誼汐看著上面那麼多的帝王名諱,一時間頗為感慨。
即使成為了帝王,也有三六九等之分。
當然,這區分是隨著時間和風氣而變的。
最典型的就是秦始皇,兩千年間,名譽一直是屬於譭譽參半的,與漢武帝等同,直到二十一世紀才登頂。
而一本三國演義,讓劉備名氣大升,曹操名聲激急墜,昔日的魏武帝成了二流皇帝。
拿漢武帝來舉例,歷史上,一般喜歡開疆拓境土的王朝,對於漢武帝一般是正面的,而偏居一隅的王朝多是對於負面居多。
如,唐朝正面評價,而宋朝則對漢武帝頗為批評,甚至蔑視為第二秦始皇。
明朝則對此一半一半,讚賞其開疆拓土反擊匈奴,對於其後半生窮兵黷武則口誅筆伐。
宋仁宗被文人讚譽千年,誰又能知道其失去西北,被契丹勒索增加歲貢,三冗之弊在其任內愈演愈烈。
如果說明亡於萬曆,那麼北宋就應該亡於仁宗了。
世風遷移,現如今的名譽什麼的不管用。
“名譽後人評,秦始皇被我挪入歷代帝王廟中,這也代表著我這個皇帝的態度,從而影響到世風。”
上了三炷香,朱誼汐隨口吩咐道:“光個板子看著彆扭,找人畫些畫像吧!”
“帝王像!”
既然有了歷代帝王廟,那麼歷代帝王像自然也要安排上。
同時,朱誼汐把這些帝王也當作是價值觀的輸出標誌,自然也要安排些一本帝王志,以及名臣志。
與如今的史書不同,作為後世人,對於歷史人物要一分為二的去看,讚揚優點,貶斥其缺點。
然後梳理經驗,總結教訓。
雖然他明白,人類最大的缺點就是不會吸取教訓,但萬一有人呢?
況且,這也是最佳的帝王書,傳授給子女們最適合不過,但凡能吸取其中一二經驗,就賺到了。
“吩咐下去……”
一旁的劉阿福忙不迭點頭。
待皇帝上了步輦,他又低頭吩咐起來:“剛才的話都聽到了,讓內閣找些人編些那帝王志和名臣志。”
“記著,褒貶都要有。”
“孩兒記住了!”二十來歲的宦官顧安則忙不迭點頭:
“乾爹,這事緊要的很,可有時限?”
能跟在皇帝身邊的宦官,基本上都是內書房出身,從小就熟讀四書五經,皇帝的那番話聽一遍就記住了,對此自然激烈透。
但他們卻需要深入貫徹下去,讓皇帝更加滿意才行。
“時限,畢竟是編書,半年吧!”劉阿福若有所思道:“讓內閣用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