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的環境與蒙古不同,甚至可以說天差地別。
除了在唐朝時,吐蕃雄起兩百來年,其餘時間基本就處於被捱打的局面。
高原氣候,加上食肉的習性,讓臧人普遍短壽,所以盛產的金銀,牛馬,還得輸送到內地換取茶葉。
在資源上,哪怕是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一畝產量也不過二百來斤,只是內地的一半。
如此較為惡劣的環境下,讓宗教盛行。
畢竟是生活水平越低,迷信的想法就越多。
格魯派藉助和碩特汗國的力量,建立起了宗教上的主流位置,用思想再次統一了遼闊的高原。
由此一來,本就世俗化的高原,邁入到教政合體的狀態。
像那喜馬拉雅山腳下的不丹,錫金等國,雖然派系不同,但到底也是佛教。
“貴族與寺廟,是高原的經濟主體,擁有著九成九的土地,須得好好處置!”
朱誼汐陷入沉思。
偉人說的好,要弄清楚朋友和敵人。
貴族和寺廟,這兩個必須要解決一個,才能穩定朝廷的統治。
而相較於寺廟的保守,貴族們在政治上的野望總是不缺的,如達籟的第巴管家,甚至被尊稱為攝政。
“消滅大中貴族,留下小貴族,最後劃分土地,塑造地主階級。”
雖然封建地主制比較落後,但再怎麼說也比農奴制來得強。
對於廣泛而普遍受殘害的農奴,他是心生憐憫的。
佔據整個高原九成九人口的農奴,擁有著不到一成的土地,這是畸形的社會形態,是不得民心的。
“妥協這玩意,我如今卻是不需要了,百萬人口的西臧,西康就能輕易擺弄。”
心中有了定計,朱誼汐自然是下筆如有神。
對於高原的治理,高屋建瓴的潑墨起來:
在政治上,首先對府、縣之設自不用提,這是應有之義。
其下轄拉薩府、山南府、日喀則府、阿里府、拉達克府,以及臧北的那曲府,六府之地,省治在拉薩府。
同時,在宗教界,宣揚各派系平等政策,不允許相互攻殺。
這是為了讓不丹,錫金,尼泊爾等小國更容易接受統治。
而在格魯派上,分割一家獨大的達籟政權,而將日喀則劃為後藏,歸屬班嬋駐地。
也就是說,日喀則以西以南的地方,寺廟都歸班嬋管轄。
而達籟駐地則是拉薩,拉薩以南,以東的寺廟,都歸屬於達籟喇嘛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