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那勳貴之中不知多少人苦熬,受困於嫡庶之道,不得不屈居之下,與其讓他們在京中醉生夢死,還不如跟我一起去往湘國建功立業!”
“怎麼,你就確定那些紈絝子弟能行?”
朱誼汐笑道。
正所謂龍生九子,個個不同,勳貴妻妾成群,誕下的子嗣自然不少,混吃等死的也不在少數。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演武堂,軍隊的人數也是日趨變少。
沒辦法,這就是人性。
誰都喜歡安心的躺著享福,而不是辛辛苦苦,吃土咽沙的訓練。
這也是勳貴們持續不了的原因。
要知道讀書苦,十年寒窗,天底下遍地的讀書人,每年絡繹不絕的考取功名,科舉不斷興盛的同時,給朝廷輸入源源不斷的人才。
其十倍百倍於勳貴。
在此種情況下,無論是哪一朝,必然是文盛武衰。
但科舉又是平衡之道,是上下階級流通的關鍵所在,根本就不能廢除。
由此,朱元璋一開始設計的文武制衡,隨著時間的推移就破產了,土木堡之變不過是加快了其步伐罷了。
“父皇,孟母三遷的故事影響頗多,那些紈絝子弟在京城,自然是走馬鬥雞,玩的不亦樂乎,一旦去了南洋,則必然會是脫胎換骨了。”
“就如同軍隊,邊軍比京營強盛,其在於風雪的磨礪,環境改變人……”
湘王沉聲道。
實際上後面的話他沒有繼續說,但也能猜到。
能夠適應的人自然會繼續下來,而不能適應的自然就會被淘汰。
這種淘汰的機率大,但收穫也是多的。
湘國就缺人才,不吝嗇試錯。
“甚好,朕允了。”
朱誼汐點頭:“讓他們去往南洋建立分支也不錯,到時候成績反而會超越大明呢!”
實質上,朱誼汐心中卻是另生計較。
如今的朝廷之中,勳貴群體龐大,公侯伯子男,不下六百家,雖然此時他們還會為朝廷做貢獻,但想來不久就會是附在肉體上的吸血蟲,吸的多,出的少。
這般,還不如儘快地削減一番。
就像是孔家。
為了建立藩國,儒家體系自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無論是遼國趙國魏國還是越國,都會有孔家人去支援,源源不斷的分支入藩國,建立道統。
不僅是建設藩國,同時也是削減孔家的力量。
而這,勳貴們也能!
即使是庶子,他們被迫離家南下,肯定會支援個幾十衛兵,或者一些物資,自然而然就削減了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