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明世祖> 第三十二章宗考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二章宗考 (1 / 5)

不知不覺,時間走到了紹武十八年的七月半,也就是中元節。

說白了,與清明、重陽、過年共列為四大祭祖時間。

哪有人知曉,它是道教的中元,佛教的盂蘭盆節。

這個時間也選得很巧妙,清明是播種,重陽是秋收剛結束,中元是夏收後不久,過年是一年之始,春季的開始。

說白了,都是民間比較有空閒的時間,或者百姓們口袋裡有點錢,故而能夠聚集一起,從而交流感情。

宗族,是抵抗剝削,百姓互助的機構,同時也是大明最小的,也是最重要的權力中心。

一個個宗族組成了縣,再拼湊成了國家。

而對於皇帝來說,宗族同樣也是他統治天下的臂膀。

親兒子們不必提,各大藩國建立後,就是皇權最大的外援。

最起碼,如果朝中真的有篡位的權臣,清君側總是會有的。

故而,在這樣的時節,皇帝在上個月告祭太廟後,又帶著大大小小的宗室們,來到皇陵祭拜。

很顯然,這是整個朱家皇族的團建。

包括瑞王為首的前朝親藩們,一直被拘禁在京城,這時候難得能夠出來透氣,倒是樂意之至。

十多年來的尋找,再加上新的宗藩條例,導致親王、郡王的數量銳減。

粗略的一算,兩者合計僅只有四十出頭。

而要知道,在崇禎年間,還有兩百位郡王在任。

這也就意味著兩百座郡王府,以及匹配的侍從,宮女,還有莊田。

如今,其盡數沒收為官田,要麼被分發給普通百姓,要麼就充任為公廨田,作為官員的福利。

而養這四十位王爺,朱誼汐不過是各自在遼東發了千頃或兩百頃土地充任田莊,然後幫忙其在京城營建了王府。

至於年祿,親王兩千石(加兩千塊銀圓),郡王五百石,朝廷一年的支出也十來萬罷了。

與之前相比,可謂是雲泥之別。

如,儀賓(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的丈夫)並無俸祿,只是個榮譽稱謂。

底層的將軍、校尉們則世降承襲,領百石至十石不等的年祿,被允許經商、科舉、務農。

他們的數量極其龐大,即使在明末遭受戰亂,到如今依舊有千餘人保留爵位和宗籍。

對待他們,皇帝自然是大方,在開國初年,趁著土地富餘,人均獎勵百頃至一頃不等,算是對他們世爵遞降的彌補。

不過,土地的範圍一般都在。陝西、甘肅、河北、遼東等邊疆地區罷了。

朱誼汐明白,上萬裡的邊疆,需要的不是軟弱的村夫,或者南方那樣窩裡橫計程車紳,而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堡村霸。

只要整個東北,察哈爾,綏遠等地,擁有大量以宗族為核心的塢堡,那麼土地就真的穩了。

而那一個個的宗室,就是他的眼線,他的塢堡,據點,不斷地紮根,固土。

畢竟這些地方本來就收不上稅,一府都不如南方一縣,朱誼汐根本就不心痛。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