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樂意與熟人做生意,生人不知信用,也不知底細,故而排斥他。
這讓文森特格外的鬱悶。
本來想憑藉自己的本事做生意,而不麻煩兄長,誰知離開了兄長,竟然真的毫無辦法。
這時候,身邊的通譯則道:“先生攜帶著從非洲帶來的象牙、獸皮,波斯來的地毯,印度的寶石,孔雀羽等,這樣的東西在大明銷售,需要的是門路。
不如拿這些東西當做禮物,贈送大明官場中人。
到時候,有這些人在一旁幫襯,你的生意就真的能夠做大了。”
文森特終究是商人出身,貪婪而吝嗇是本性,但為了開展生意,他不得不同意:
“想來大明的官員與荷蘭一樣,都是貪婪的,希望這些東西能滿足他的胃口。”
這般,他覺得,這筆賄賂與其給一些小官,還不如給最大的官,從而獲得更好的效益。
所以他竟施施然來到了浙江巡撫衙門,求見巡撫。
門口的長隨本來怒目以視,但在收到幾塊銀圓時,立馬露出了真切的笑容:“稍等片刻,我去稟報一番。”
言罷,三步並兩步而去。
若是旁人,得知西夷人求見,自是不理會。
畢竟在大明官場上已經形成了共識,西夷求利而無德,只可與其交而不得親。
但此時的浙江巡撫,卻是寫出物理小識的方以智。
方以智為“崇禎四公子”之一,安慶府人氏,家學淵源,博採眾長,崇禎十三年的庶吉士。
其成年後泛舟於江淮,學友中有西洋傳教士畢方濟與湯若望,並閱西洋之書。
崇禎年間他遍覽朝政敗壞,所以推崇徐光啟之說,講究中西合璧,儒、釋、道三教歸一,從而尋摸救國之道。
其甚至對中國傳統自然科學和由利瑪竇、徐光啟傳入的西方科學作了記述、考辨,把整個科學技術按其物件,區分為“質測”(自然科學)、“宰理”(社會科學)和“道幾”(哲學)三大類。
也是如此,在物理小識被容納入科舉後,方以智名聲大起,官運也愈發的通暢了,做到了浙江巡撫的位置。
此時,他興致不減,想要綜合眾人,編譯綜合百科全書,從而青史留名,造福江山社稷。
“爾有何事要見我?”
方以智口中說著拉丁文,後者一臉蒙圈。
通譯顫巍巍地說道:“巡撫,他不會這話,他是荷蘭人。”
方以智聞言,頗有幾分不屑:“荷蘭人只知經商小道,貪圖小利。”
“問他,找某有何事?”
“巡撫閣下,在下是荷蘭大使的弟弟,此次來到杭州,是為了做生意。”
文森特笑道。
“那便去做吧,只要是良善之人,講誠信,做生意自然就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