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百業的基礎,農業多增一分,其他各行各業都能增數分。
在農田屬性中,無論是種植小麥還是水稻,水澆地永遠是一等一的存在,其次是旱地。
而在民間,只要花費大力氣,山地、沼澤,鹽鹼地,都會變為良田,但不具備可行性。
所以肥料就是最佳選擇。
糞肥,是人類初步認知的肥料,然後就是草木灰,河泥,骨汁、豆箕等。
尤其是河泥,埃及之所以能夠發展古文明,就是從衣索比亞和蘇丹上游帶來了大量的泥沙,造就了三角洲。
完全就屬於地緣肥料。
南方的一些大地主們,就喜歡用塘泥肥田,尤其是堆積在鹽鹼地,將其改造為良田。
唐宋時,精耕細作就成了主流,增加了餅肥,餅肥是油料的種子榨油以後剩下的殘渣,這些殘渣可以直接作肥料使用,主要有豆餅、菜子餅、麻子餅、棉子餅、花生餅、桐子餅、茶子餅等。
但這些肥料總是有數的,成本高,根本就沒有普世性。
作為穿越者,朱誼汐對於肥料瞭解不深,但卻明白魚肥和骨肥,一些雜魚小魚自然是上好的肥料。
當然,這是因為動物身上都有豐富的氮、磷等有機物,人也不例外,選擇魚,莫過於魚的成本很低,吃的人少罷了。
天津,江蘇的一些沿海灘塗和鹽鹼地,在大航海開啟之後,一些沒人吃的小魚自然也能成為肥料,培育良田。
可惜,工業還未發達,這些魚只能在近海地區暢行,內陸只能用河魚了。
經過多年的尋覓,紫羅蘭就投入到其眼中。
紫雲英,俗稱草子,野雞朝、翹搖等,是一種有機綠肥,他是豆科黃芪屬的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富含豐富的氮元素。
不僅可以肥田,而且還是牧草,能夠養豬羊,節省飼料。
一畝地能產兩三千斤紫雲英,產量高,甚至比優質牧草苜宿草還高。
另外,紫雲英可以開花,蜜蜂還可以採蜜,增加農副產品。
一舉多得。
唯一的缺點就是有毒性,不能一次性吃太多,脆弱的戰馬根本就不敢食用,也只有像豬,牛這樣的雜食動物才能勉強受用。
雖然紫雲英喜溼熱,但北京到底是能尋覓到這樣的地界的,尤其是在玉泉山附近。
朱誼汐目視著眼前的一片花海,即使他親眼所見,也很難相信這是紫雲英。
“陛下,紫雲英的種子,已經在整個南方暢銷,稍微有點見識的人都明白其作用。”
陪在皇帝身邊的是閻應元,他躬著身,解釋著。
“內務府百般尋找,嘗試,終於確定了這個良種。”
皇帝隨手摘下一朵紫雲英,興奮道:“據我所知,紫雲英加上石灰堆肥,每畝地灑下五百斤左右,水稻就能增長三四十斤。”
“百姓們一畝地多增兩鬥,興許就能捱過青黃不接的時候,活下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