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了四月。
整個北京城已經完全迎來了春天,甚至逐步邁進了夏天,些許的燥熱開始鋪開。
朱誼汐披著著外套,就獨自坐在湖面上,安靜地垂釣著。
宮女宦官們遠離數步,不敢驚擾。
魚竿翹起,魚線垂下,魚標浮在水上,一切都是那麼的安靜。
“捷報!捷報……”忽然,外面一個宦官激動地大叫大喊地進來了,小碎步既快又穩。
朱誼汐手裡的魚竿沒動,扭頭望去。
幾十號人一起轉頭看著門口,動作簡直整齊劃一。
雖然是在白天,但幾十對眼睛好似在閃閃發光。
“捷報,科爾沁大捷——”
聞言,朱誼汐略顯失望地扭過頭去。
一旁的劉阿福忙不迭拿住,怪不得送到皇帝身邊。
“念——”
“臣,討虜將軍,尤世祿拜上,信賴列祖列宗保佑,陛下恩澤,臣歷經多日……”
“今斬獲大將數十,其魁首鰲拜被斬於陣上,科爾沁酋首和塔歸降,大小貴族數十,俘虜兵馬四萬,斬獲兩萬餘……”
聽得尤世祿這番話,朱誼汐嘆了口氣:“快一個月的時間,才算是拿下這幾萬人,辛苦了。”
“著令,讓尤世祿遵循軍令,遣必然人手,繼續沿著滿清逃竄道路,從東北向北海而去,一路上征服各個部落,為我大明開疆擴土,不得有誤……”
“是!”劉阿福應下,旋即就開始吩咐起來。
一切的軍政要務,雖然皇帝有決定權,在具體的政令上卻要內閣草擬,不然就無法具備效應。
清朝的軍機處則避免瞭如此週轉,皇帝口述,大臣草擬,然後內閣負責蓋章就行了,一氣呵成,迅速和快捷。
但這種改變規矩的做法不可取。
所以朱誼汐即使面對這般緊要的戰事,也不再設什麼臨時機構。
規矩就是規矩,內閣就是君臣之間的平衡,不能輕易打破。
此時,內閣中,一個背上插著三角紅旗的傳令兵被徑直放進了簽押房,因為是捷報。
傳令兵單膝跪地,雙手拿起沾著血汙的奏報,大聲道:“東北科爾沁大捷,我軍大獲全勝!”
新上任的內閣首輔朱謀,急切地走上前來,迫不及待問道:“戰果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