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武朝的官吏數量,相較於前明,爆漲了近兩倍。
其中許多胥吏被納入名錄,接受俸祿,受到吏部的管轄。
而省試的舉行,又讓許多的秀才、舉人參與衙門中,一下子就斷絕了胥吏的世襲。
同時,胥吏由省試提拔,雖然造就了一些不懂得基層工作的讀書人,但卻提高了其素質,更加有助於地方主官對地方的控制。
且胥吏是本土任職,而省試後的吏員,則是本府隨機分配,異縣為官,能夠很好的杜絕其結黨營私。
故而,民間言論:吏員如官,吏治甚於前朝多矣!
這也為紹武朝的新政實施,奠定了基礎。
減租減息,三鄉老,通判推官,賦稅直收,推廣農作物……
這一樁樁,一件件,才造就瞭如今這盛世。
據吏部統計,平均每縣官吏數目,從前明時期的百來人,擴充至兩百餘人,近三百之數。
其中,既有巡檢、仵作、僧道陰陽官等,又有六房書辦,吏員,以及民間的鄉老。
府、省的官衙,也逐步擴充數量,才能管轄如此龐大的官僚。
由此,中央的文武官吏,約莫五千來人,而地方則超過了四十萬。
而實質上,官衙還大量僱傭了白役幹活,其數量是官吏總數的三到五倍。
籠統的來說,大明朝兩億人,吃皇糧的人數約莫有在三百萬,其中包括了軍隊、百官、吏員、白役等。
官民比例,約莫七十比一。
而要知道,前明時期吃皇糧的不過二十萬,就備受文人們苛責,財政負擔太重,皇帝不斷的進行苛扣,經常拿紙鈔、胡椒等抵債。
這些人的俸祿,一年總數超過了六千萬。
其中,軍隊包括京營、邊軍、巡防營,總數約七十萬,養他們就要三千萬。
想到這,一向與錢糧相伴的閻崇信,忍不住哆嗦道:
“我朝官吏之數,遠勝於前朝,古往今來數千年,也唯有我朝官吏最多吧!”
“年支六千萬,古之未有啊!”
禮部尚書趙郎星聞言,也嘆道:“中堂所言極是。”
“近些年來,民間許多士紳言語裁撤官吏,開源節流,朝廷官吏太多,讓人難安啊!”
“不過說起來,如此多的官吏,在中堂手中依舊能夠穩妥安置,俸祿不曾拖欠,實乃少有啊!”
閻崇信聞言,略顯得意道:“官吏繁多,某在內閣也是經常難安,思索再三之後才略有所得。”
“這大明,全靠商稅維持。”
去年的秋稅漸漸抵達京城,數量與內閣估計的相差不離。
比較現象級的是,紹武十八的商稅第一次超過了農稅,這對於內閣來說,是極具震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