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清彪等人帶著車隊,繼續向北而行。
他們一行人將會穿過八達嶺長城,經過延慶、懷來、保安,宣府,然後來到外長城的張家口堡。
伴隨著綏遠的太平,曾經九邊煊赫兩百餘年,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線的宣府鎮,也逐漸失去了軍事功能。
宣大總督,孫長舟是最後一任。
待到他擔任察哈爾總督時,宣大地區,就罷軍鎮而設府。
即,隸屬於山西的大同府,河北的宣府。
昔日的衛所,也慢慢的變成了縣、鎮,淪為了民所。
不過,雖然沒有了軍戶,但由於臨近京畿,故而在大同、宣府兩地,依舊駐紮著兩三千邊軍。
他們依舊把守在長城上,只不過不是防禦韃子,而是進行收稅罷了。
這也是大明的特色。
紹武朝時期,邊鎮上昔日的所有衛所,全部被罷設,衛為縣,千戶所、百戶所為鎮。
至於土地,悉數被分給那些耕地的百姓,皇帝也懶得追究了。
實事求是的說,這些土地相較於中原和南方,是極其貧瘠的,畝產最多兩百斤。
故而皇帝也不心疼。
而內地的衛所則不同,尤其是南方,所有登記在冊的土地必須要進行騰退,收歸朝廷。
如果實在不想騰退,或者說早就被分到百姓,流轉了幾十上百年,那也無妨,按市價補交地費即可。
隨著地域的擴張,西北、東北兩地是朝廷的主要的墾荒重地,土地不再是稀缺資源了。
或者說,朱誼汐也看得開,在農業社會,土地是最保值且穩定的行業,一如後世普通人有錢就買房,根本就制止不了。
所以,只要按時交稅,登記造冊,那就不怎麼限制了。
綏遠、察哈爾兩地安穩,萬里長城也就太平了,往年那些荒年入寇的情況,如今也不再顯現。
百姓們自然就安頓下來了,不再逃荒。
同時,草原貿易,形成了一東一西的兩條商道,來往的行商奔走不絕,帶來了一串串繁華的市集。
龍門鏢局一路行進,缺乏草料了就採滿,牲畜病了就請獸醫,也算是周到。
待他們抵達張家口時,瞬間就被這熱鬧的景象衝擊到了。
巨大的市集,就在長城腳下。
來往的行商,數以百計,操持著天南地北的方言,讓人耳朵都靜不下來。
牛羊是這裡的主要產品,羊羶味幾乎能將人的鼻子給沖掉。
許多人直接坐在地上,手中抱著兩三隻羊,然後寫個牌子,上面標記著數量。
許多蒙古人穿著特色蒙古袍,拽著彆扭的漢話,在寒風之中,毫不畏懼的進行講價,你來我往,好不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