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鐵軌馬車的構想,也叫做馬拉火車,早在南下北京時,就已經在皇帝的腦海中迸發。
不搞火車,還是穿越者嗎?
就像是抬槍一樣,作為冷兵器時期的絕對殺手,放在熱兵器時代是不上臺面的。
馬拉火車也一樣,在工業時代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但沒辦法,如今還只是封建時代,真正要等到工業革命,還得到十八世紀中後期。
馬拉火車,就是妥協的產物。
畢竟蒸汽機這個玩意兒,如今還只是雛形,一直在慢慢的改進。
但是朱誼汐等不起。
從東至吉林,西到吐魯番,北到陰山,南至南海,如此遼闊的土地,都由他在位時期拿下。
統治成本高,導致維持住也很艱難,畢竟太大。
所以火車是必然不可缺少的一項東西。
火車頭既然要等,那就先把鐵軌加好。
枕頭,鐵軌,火車頭,火車的三要素。
火車頭不行,那就先用馬拉火車來湊合,等到時機成熟,蒸汽機可以應用的時候,就可以水到渠成,完全沒有阻礙。
當然,據朱誼汐所知,最初的軌道並不是鐵的,而是用一塊塊石頭砌成的。
後來又出現了在英國煤礦十分常見的木頭做成的軌道,當然,那時候在上面行駛的並不是火車,而是馬車。
燃文
這些他都不會考慮,而直接用上了鐵軌。
反正隨著煤礦的大肆開採,燃料不再收到限制,遵化鐵礦產量還挺可以的,自然要用鐵軌。
為了得到更多的鐵,他甚至放開了鐵廠的運營,從而刺激更多的民間資本湧入。
當然不出意外的話,大多都是官僚、貴族們參與。
對此皇帝毫無意外。
沒有新貴族,怎麼來替代舊貴族?
英國所謂的革命,不就是貴族之間出了內奸嗎?克倫威爾本來就是貴族出身。
歷史規律就是這樣,揭開舊王朝墳墓的,往往都是自己人,唐之隋,袁之清。
“先從玉泉山到北京,然後從玉泉山到宣府,再到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