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的中秋節一過,整個北京城就熱鬧起來了。
無它,因為在綏遠的數萬大軍師只是千里逛了一圈後,繼軍官後,大部隊返回京城。
對於數萬戶京城百姓來說,父親、兒子、侄子能夠平安歸來,這是最大的幸運。
不過對於許多想要立功的將領來說,就很難受了。
尤其是吳三桂和李經武二人,尤其是吳三桂。
騎在駿馬上,吳三桂雄姿英發,渾身散發著一股武將的悍勇之氣,令人印象深刻。
其身邊,則圍著一群親兵,明亮的鎧甲,兇狠的煞氣,述說著其精良。
吳三桂今年四十五歲了。
十大國公中,年歲上他處於中游位置,但同時他又處於精神最旺盛的時刻。
最明顯的證據就在於,除了新晉的高一功、李定國外,就屬他沒有雙爵,即另蔭一子為男爵。
雖然在朝鮮、遼東立下赫赫功勳,但比之其他人,卻怎麼論不起。
軍中所有人都覺得,他之所以能夠躍居頂級勳貴之列,就是因為獻上了數萬關東鐵騎。
另外許多人議論,都是他拖延時間,導致闖軍入京,導致先帝自殺,江山傾覆。
這讓他格外的憋屈。
真的是,什麼鍋都往他身上甩。
尤其是身上揹著戰績時還被討論,這就讓他心有不甘。
所以,他迫切得想要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來證明自己,提高自己在勳貴中的地位。
可惜,這場本來被寄予厚望的漠北之戰,卻是虎頭蛇尾,為曾英鋪了臺階。
好傢伙,直接領著土庫謝圖汗部北上,這對於將領們來說,說多大的誘惑啊!
如此好的機會,讓他直接錯失,簡直是要人老命。
宮門外,宦官大臣們早就等候多時。
吳三桂等人去往避暑山莊,見過皇帝后,匆匆回到自己家的別墅。
此時,他的長子,二十四歲的吳應熊,則恭敬地迎立著。
「走吧!」吳三桂停下腳步,看著兒子一副俊朗的模樣,他微微點頭,心中滿意的不行。
相較於其他功勳,吳三桂對於兒子一直要求著讀書,或許是因為幾百年來的大明風潮影響,亦或者是爵位的安穩,讓吳三桂對長子並不抱太大的希望。
吳應熊安分守己地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