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察哈爾改設總督府,成為了軍鎮,治赤峰、承德、寬河三城,負責管理察哈爾諸部以及汗部,漢民。
在察哈爾地區,朝廷秉持著步步蠶食的政策,從赤峰,再到承德,以及去年建在寬河下游的寬城,察哈爾的擁有了三座城池。
而下一個目標,則是寬河的上游,準備建平泉城。
然後持續的向東向北,將整個察哈爾地區變成為遊牧和農耕混合區。
如今的蒙古沒有一個統一的大汗,自然就沒有人來阻止大明的蠶食政策。
孫長舟提領五千人鎮守赤峰,可謂是辛苦異常。
朱誼汐瞥了一眼,就讓他划走。
近五十歲的年紀,再去菲律賓,那不等於找死嗎?
第二個人選,則是廣東布政使林佳鼎,福建莆田人,其是崇禎七年(1634年)進士,曾擔任禮部主事,戶部郎中
,後來擔任廣東副提學。
福王監國時,擔任廣東按察使,後轉為廣東布政使。
內閣給他的評語是精力充沛,能進西學,重商愛農。
顯然,他是一個思想活躍,且不拘泥書本的官員。
另一人,則是浙江杭州人,名喚金堡,崇禎十三年(1640年)年考取進士,授臨清知縣,後被劉澤清逼走。
清軍攻下杭州,擄走潞王后,金堡偕原都督同知姚志卓起兵抗清,勢孤而敗。
後來,紹武朝廷立,由於他不屈抗爭的行動,名聲不錯,拔授泉州知府,後又升之為福建按察副使。
因為其節氣不屈,又領兵作戰過,還在福建多年任官,對於西夷、臺灣之事熟悉,去往呂宋正合適,不用擔心出什麼毛病。
更關鍵的是,他年紀不過四十三,年輕力壯,正好合適。
對於此人的經歷,朱誼汐是滿意的。
當年在南京登基,在任用前朝舊人的時候,朝廷並沒有一股腦的任用,而是擇優而選。
而第一個排除的,自然是曾經在北京城投靠李自成和滿清的朝廷命官。
而優先錄用的則是那些領兵作戰,不屈不撓,且心向朝廷的貞潔之士。
能力有沒有且放在一邊,節氣是最重要的。
誰能夠否認洪承疇的能力?
但他就是變節了。
所以,金堡此人無論是資歷,能力,亦或者身體狀況,為官經歷,都讓皇帝感到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