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明世祖> 第五章遼藩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章遼藩 (1 / 5)

族落而居,數以百計,甚至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在那些士紳家族是常事,而在南方更是普遍。

屁股決定腦袋,對於朝廷和皇帝來說,徭役是一戶出一丁,本可以出一百人,結果只有幾個人服徭役,簡直是極大的浪費。

按照後世的思維,那就是推崇法家治國。

例如,法家要求,男子成年就要分家,從而能夠儘快地服徭役,兵役,為國家創造財富,所以要拆分宗族。

換句話來說,法家極端地推崇富國強國,弱民富國理論,商鞅說:「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

其訴求就是中央集權,強化君主專制。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實力極其強大,但同樣這是把雙刃劍,明君能加快國家成長,而昏君就能以倍速敗壞國家。

所以嬴政能統一天下,最應該感謝的是六代沒有出現昏君,不然輪到他,大秦就完犢子,根本就統一不了天下。

扯遠了,法家想要百姓家庭為統治單位,從而無法聚集實力跟朝廷抗衡,而儒家則是推崇以家族為單位,與朝廷共處。

兩者各有利弊,但綜合分析,最合適的只能是儒家。

無它,家庭的抗壓能力太差,一旦有個天災人禍,立馬就完犢子了,而家族則能抵抗大部分的災害,更適合在封建社會生存。

原始社會基本單位是部落,奴隸社會是城邦,封建社會是家族,近現代生產力發達,才開始以家庭為基礎單位。

在生產力不足的情況下,以家庭為基本單位,對於普通人來說,一場大病就能奪走一切。

例如科舉,普通的人家肯定無力負擔,但整個宗族卻可以用公共財產聘請老師來教書,教很多的學生,使得讀書廉價化。

教書的地方往往在祠堂,教學、考試的開銷都由族裡出了。

打官司,更是羊入虎口,沒有宗族撐腰,基本被吞得渣都沒有。

宗族,在普通人眼裡,是後盾,是抵抗官府的第一線。

同時,在社會層面,宗族是道德的維護者。

譬如,大名鼎鼎的東林魁首錢謙益以正妻婚禮娶柳如是,完全違背了娶妻為良家的原則,敗壞了宗族風氣。

實際來說,柳如是乃娼妓出身,錢謙益娶其為妻,不僅自己子嗣後代難參加科舉,更是壞了錢氏家族名聲,

大明律管不到,同僚、學生們只能緘默,而族人則毫不留情,直接投擲以磚瓦,哪裡管他是大官。

朱誼汐無法保證衙門裡沒有一個貪官,自然小民只能依靠別人,以血脈為聯絡的宗族必然是首選。

「宗族不是不能沒有,但不能太大了。」

「即將開啟的工業化,其實就是宗族凋零的開始,曾經合體的衣裳,卻跟不上逐漸粗壯的四肢,這就是一種罪。」

朱誼汐嘆了口氣,使官府和地方達成微妙的平衡,使得這個程序逐步展開,而非社會倒逼。

說白了,工業化程序中,宗族捆綁住了人口,必須要讓人口解放。

但中國自有人情在此,人口太多,如果全部解放的話,對於那些人來說,失去宗族的庇護,反而是一個禍事。

僅僅是破產農民,就足以支撐起工業了。

有限度的解放人口即可,例如,他將出縣要路引改成了出府要路引,算是極大的擴寬。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