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七,朝廷定下旨意,以大皇子朱存槺,繼承秦王爵位,以兄終弟及奉祀歷代秦王的香火。
如此,還未結束。
初八,朝廷下發諭旨,以皇三子,吳王朱存渠為太子,住進了東宮。
一干文武大臣們,也盡都加了東宮官銜。
其中代表的,內閣首輔趙舒為太子太師,次輔張慎言為太傅,閻崇信為太保,呂大器為少師。
八部尚書中,王應熊為太子少傅,朱謀為太子少保,褒獎其從龍之功。
皇帝乾脆也不囉嗦,一股腦的將年滿六歲的幾位皇子,全部封王。
其中皇次子朱存樺,封為齊王。
皇四子朱存桓,封為遼王。
皇五子朱存楔,封為越王。
皇六子朱存棠,封為衛王。
除了太子和秦王外,其餘的四王,都是由於大明300年來絕嗣的親王封號。
一開始禮部是拒絕的。
因為這四王號,都是夭折的皇子,不吉利。
朱誼汐哪裡信這些,這些王號聽起來就不錯,就那麼停在那可惜了。
他可不想找一個吉利的數字,如福王,吉王這樣的將就,雖然表面上來看還能牽扯到福州,吉州,但已經不符合一國之主的名號。
六個兒子雖然都封王了,但根本就沒有一個護衛,現在還縮在皇宮裡讀書。
十二歲之前,皇子們都要在皇宮裡讀書睡覺,其實除了待遇升高了,其他完全一樣。
太子的老師,和秦王,衛王的老師,都是一模一樣,課程也一樣,完全沒有什麼代差。
內閣驚悚,生怕皇帝還有換儲的念頭。
誰知皇帝直接道:「太祖高皇帝自幼吃苦,諸王降生後,雖然親愛之,但且愈發的嚴苛,學業日重,此乃育王正道。」
「雖然魯王、秦王、晉王等有不肖之事,但到底是成材的。」
「至靖難後,獨寵太子,而吝嗇諸王,以至於皇家貴胄,貪戀女色而稱賢,問政從軍為繆醜。」
「吾不從也。」
「今日起,某效仿太祖皇帝,諸皇子一視同仁,斷然不可養成一群蠢豬,此為祖制。」
皇帝抑揚頓挫地說出了一番話語,可謂是驚歎了整個朝廷。
作為開國皇帝,一舉一動都是具有深意,如今竟然特地開口為祖制,看來真的要成為定製了。
京城裡忙活了許久,對於上層官吏來說,關乎信念和長遠不得不重視,而對於中下層的文官來說,最要緊的莫過於前途。
因為在四月中旬,三年一度的進士科考試,又要開始了。
一如往常,禮部開始動員飽學之士,抓耳撓腮地思慮考題,一式三份,由皇帝親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