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車,也叫作葉爾羌城,因為其因塔里木河支脈葉爾羌河而得名。
故而相較於察合臺汗國這樣的正式名字,人們都習慣地稱之為葉爾羌。
就你也配叫察合臺?
葉爾羌汗國屬於蒙古系特色王朝,即中上層貴族是蒙古人,而底層百姓是土著畏兀兒人。
一如莫臥兒王朝,金帳汗國,不可避免地本土化。
所以其信仰,薩滿教早就無影無蹤,和平教佔據主流。
而佔據天山以北的衛拉特蒙古,則信仰臧傳佛教,由此兩者互相敵視,征戰不休,雖然是同族,但已非同類。
明軍西征,一路上的艱難險阻自不必提。
多虧了此時的塔里木河很少斷流,水源充足,沿途的綠洲如同散落的珍珠,生活著大量的村落與城鎮。
尤其是庫車城,其是西域古國龜茲國所在,是南疆的十字路口,商賈極多,給明軍補充了不少的駱駝和物資。
順便,其城也歸從大明旗下。
即使如此,兩萬匹戰馬,死傷一半,駱駝也沒了三成,驅趕的牛羊更是吃得點滴不剩。
只是勉強補給了部分糧草,讓大軍儲存了元氣罷了。
無奈,只能繼續向南進發。
三萬風塵僕僕的明軍抵達小城阿克蘇時,此地距離莎車,還有近千里。
從吐魯番到莎車,距離超過了兩千八百里,而戰事在據其千里外就開始了。
在此地,高一功、李定國遭遇了一場粗糙的襲擊。
眾所周知,綠洲規模不大,也就藏不了太多人,所以這路埋伏,就在必經之路上的沙丘附近。
可惜,無論是李定國還是高一功,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將,從來不缺少謹慎。
規模超過兩萬的葉爾羌騎兵,手持彎刀,騎著大馬,養精蓄銳多時,就是為了襲擊睏乏的明軍。
可惜,被明軍識破後,失去了突然性。
得益於多年來的戰陣操練,即使是沙漠地區,明軍仍舊很快地穩定了陣型,適應了地形,僅僅依靠著火炮,就直接殺退了敵軍。
南疆遠離俄羅斯人,對火器一知半解,貿然遭受火炮襲擊,葉爾羌騎兵慌作一團,都以為是晴天霹靂,大量的戰馬受驚,自亂了陣腳。
於是,就稀裡糊塗地被明軍反擊打退。
由於不熟悉地形,明軍沒有追擊,留下兩千來具屍體後,就放其歸去。
得益此戰,明軍威震天山南路,一路上的城鎮綠洲望風而降,糧草補濟數不勝數,更是有大量的僕從軍不請自來。
無他,純粹是畏兀兒人天生熱情,對於強者依附性很強,尤其是明軍秋毫無犯的作風,
只要不瞎,都會知道,這是一股能夠與葉爾羌匹敵的龐大勢力。
鬆散的綠洲,天然就是分裂的土壤,不到幾天功夫,就有三千名義士前來跟隨,都想著為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