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對待滿清時,三部向皇太極呈表稱臣,獻上“九白之貢”,即每年進貢白馬八匹,白駱駝一頭。
另一方面,喀爾喀蒙古在1640年與衛拉特四部會盟於塔爾巴哈臺,締結《蒙古衛拉特法典》,聯合一致地對抗清朝。
說白了,喀爾喀部希望自由,而不想被約束。
還是後來準噶爾部襲擊漠北,迫使三部徹底倒向滿清,不然還得鬧騰。
在多倫,喀爾喀三部齊聚,車臣汗、土謝圖汗、扎薩克圖汗三人共同達成共識,斷絕與滿清的朝貢,嚮明朝獻“九白之貢”。
並且三汗決定共尊大明皇帝為“古爾汗”,也稱作菊兒汗,歷史上耶律大石和札木合都用過。
當然,漢譯名很好聽,叫做眾汗之汗,這種汗號在草原隨處可見,但架不住能夠唬人啊。
不過,如今到底不同,喀爾喀三部也知道明朝中有蒙奸,對於蒙古的汗號知之甚詳,這樣很難湖弄過去。
況且,耶律大石就算了,扎木合可是成吉思汗的死敵,明朝皇帝要是知道了,可不得發怒?
“要不,尹利可汗?”
“不行,這是旭烈兀大汗所用的汗號,怎能給大明皇帝用?”
旭烈兀,拖雷之子,忽必烈之弟,其建立的尹爾汗國,乃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
尹爾,尹利,在蒙古語都是同一個意思。
一番糾結之後,三汗求生欲很強,立馬換成了“處羅可汗”。
處羅,榮耀的意思。
這比李世民的天可汗,實際上稱作為“登利可汗”好聽多了。
但唐朝在天可汗可是打出來,象徵著國威,所以即使天可汗的威名卻不小。
實際上,滿清只有皇太極有個“博格達徹辰汗”,其餘皇帝的汗號,都是從年號音譯過來的,並非是兼任汗位。
蒙古人一向識時務。
明朝皇帝在蒙文、滿文語境中稱為天皇帝(天子)、汗,如洪武汗、永樂汗、景泰汗、神宗皇帝被稱為萬曆汗。
同時期沙皇俄國開始擴張,逐步消滅東歐中亞的汗國,迫於壓力,這些汗國臣服於沙皇,並稱其為“查干可汗”(白色沙皇)。
所謂的汗號,其實並不比皇帝尊貴,甚至多年來的傳統,尤其是元朝建立後,皇帝一詞正式超過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