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將它們都算上,公報一期可達兩三百萬份。”
“哦?”朱誼汐一愣,饒有興致道:“分館?”
“是的,就是設在各省首府的分館,畢竟大明幅員萬里,公報若是都有北京運往,得不償失。”
“所以只是在順天府、天津府等幾地印刷,其餘地界都是送一份樣式,然後再影印……”
見到皇帝來的興致,通政使壓抑心中的喜悅,越發地恭敬道:“另外,分館也能從全國收集民間訊息,奏疏中遺漏的,發至公報刊登。”
“百姓們也樂於見到他省趣聞。”
“沒錯。公報做的不錯,對於內閣,朝廷來說,多瞭解一些地方之事,就能避免被堵塞耳目了。”
皇帝讚賞道。
雖然有錦衣衛、東廠兩個渠道來了解地方,但訊息渠道越多越好,才能互相印證,辨別真假。
古代為何那麼多造反的?
貪官汙吏們貪贓枉法是一方面,更多的則是欺上瞞下,延誤了災情。
從而導致小災變大災,大災成人禍,百姓們別無選擇,只能造反。
況且,從事實的角度來看,錦衣衛全國不過十來萬人,控制力最強的不過是北京城罷了,其餘各省只能摸個皮毛,即使加上東廠也不例外。
多個渠道,總歸是個好事。
“聖上所言極是。”通政使咬著牙,抑制住心中的歡騰。
看來自己的前途有望了。
十來個房間,裡面都是撰寫文章的翰林們,一個個見到了皇帝,臉色漲紅,高興不已。
隨便抄其一紙文章,其上述說的是今日錢莊一事。
喲,緊跟時事。
詳細一覽,就是滿眼的抨擊。
一個是對商賈的貪婪,逾越進行大量的儒雅罵戰,如果從讀書人的角度來看,那是極為舒服的。
最後,則是對官員們的恨鐵不成鋼。
皇帝對你們多好,俸祿提高了數倍,擱在崇禎年間,能不餓死你就不錯了,如今肚飽衣足,竟然想著向商人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