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貢國體系,完全參照的是周禮,是其改良弱化版,雖然只有通商、駐軍、朝貢三樣,但卻初步形成。
由此必然就會產生一個地域廣闊的儒家文化圈。
在日本人納入大明朝貢體系後,整個儒家文化圈的總人口,超過了兩個億。
其中大明因為多年戰亂,人口跌至一億五千萬,朝鮮兩千萬,日本兩千萬,安南八百萬左右。
這是何等誇張的數字?
此時整個歐洲,所有國家加在一起,都不及一半。
而領土方面則更為誇張,除卻俄羅斯外,整個歐羅巴比其還要小。
沒錯,相較於歐洲的基督教文化圈,朱誼汐則以儒家為核心,醞釀出蛛網,從而網羅亞洲各國。
宗教的弊端太大了,隔三差五的就會分裂重組,而文化則不一樣,很容易數百年不變。
許多人批儒,這是沒有道理的。
因為不是儒家墮落,而且儒家被迫適應了君主和社會的要求,成為統治工具。
即使罷黜百家之後,留下的也是法家,亦或者墨家,道家,但經過上千年的君主捶打,他也會成為另一種儒家。
而儒家最大的優點,就是從道德居高臨下的規範他人,而不是依靠法律,或者宗教條款。
道德是社會的準繩,法律只是底線。
宗教禁律可以違背,但人一旦違背道德標準,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愧疚。
即使是壞蛋,也樂於同高尚的人交往,而非同樣的壞蛋。
孔孟之道,程朱理學,經過歷朝歷代的篡改,打磨,拋光,如今是封建社會最好的統治工具了。
歷史上的程朱理學傳遍東亞,朝鮮,日本安南國情不同,但卻各自適應,樂得其所,誰不稱讚一句好用?
如今的皇帝只是加快了這一程序罷了。
儒家的世界觀之下,大明就如同春秋戰國時期的周天子一樣,是天下的中心,諸國的領頭人,儒家的捍衛者。
況且對付那些傳教士,也只有儒家最適合了。
儒家不止是文化,而是三觀的共同認同感,塑造。
世界觀:華夷之辨,夷狄入中國。
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
價值觀:忠義之道,忠君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