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寅時剛過,露水還未散盡陽光就侵襲了整個北京城,市面上一些早點鋪,陸陸續續都開了張。
鋪賣布料之類的商鋪早上一般沒生意,路邊鑲嵌在門面上的木板(相當於捲簾門)正在被取下來,一天的經營還沒開始。
而大量的早點鋪,卻在丑時就開始運營,專門為那些上朝的官吏們準備。
有些名吃,甚至接受達官貴人們的預訂,得提前做好送過去,不然就太晚了。
所以街面上行色匆匆的,多為各府宅的僕役,這也是京城的一大觀。
富貴人家最好個面子,往來行走的僕役,要麼比衣裳,要麼比禮節,比大方的,比請戲班的,甚至還有比識文斷字的,可謂是爭奇鬥豔,精彩的很。
市井經濟的繁榮,最大的特徵就是衣食住行,都儘可能的花哨,有錢就能買到一切。
許多略有資產的人,最愛來到酒肆茶館,點上一壺茶,幾屜點心,兩三個好友,聽著說書。
今個尤其的熱鬧,是大明公報發行的日子。
“不是每月一刊嗎?”
宋廣經營著幾個綢緞鋪,平日裡的生意都交給了掌櫃,他自己則不時的與夥伴們交流吃飯,維持的人脈關係。
東府喝酒,西府吃茶,衙門,貴人,同行,都需要廣泛的交流。
茶館這略帶文雅,又充滿著文俗氣息的地方,就成了首選。
每月他花在這些吃喝上,就超過百塊銀圓。
但相比較綢緞鋪買賣,這點花費又算不了什麼。
“您老不知,如今改成半月刊了。”
茶館的夥計殷勤的說道:“全國各地的訊息都有,聽您口音是南直隸的?今個算是來對了,聽說公報上有南直隸的鄉試名單呢!”
“哦?”宋廣來了興趣:“那我倒是要好好聽聽了。”
言罷,他自顧自的坐下,吩咐著小二上點心。
雖說南直隸分家,一分為三,但是卻難捨難離,畢竟是200多年的交情了。
就像是安徽巡撫衙門,一直賴在南京不走,逼得朝廷釋出詔令,讓它儘快的回到合肥。
藕斷絲連的代表,就是南京貢院。
安徽省、江蘇省、應天府,三地的秀才,都在南京貢院參加鄉試,選拔出解元來。
沒錯,這三地共爭一個解元,內卷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