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得反著理解。
也是一種提醒。
天無二日,人無二主。
管理整個大明,以及規模達到數萬官僚的內閣,自然是毋庸置疑的首腦。
這是內閣從建立開始,歷經200餘年,逐步建立起來的權威。
吏部權太重,就會有逾越的風險,從而打破整個官僚體系,釀成動盪。
黨政,也就不可避免了。
而眾所周知,前明的滅亡,黨爭可是重要的一部分。
朱誼汐自然而然想起來這些,心生忌憚。
“那就再設一部吧!”
皇帝對於六部的臃腫早就看不下去了。
早在洪武二十九年,吏部之下定為四清吏司,即文選司、驗封司、考功司、稽勳司。
掌管全國文官銓選、考課、爵勳之政,武官歸兵部。
除內閣大學士、吏部尚書由廷推或奉特旨外,內外百官皆由吏部會同其他高階官員推選或自行推選。
而恰恰吏員,如六房文書,門丁、皂隸、聽差、捕快、禁卒、仵作、糧差等,他們都是由衙門主官自行任免,餉錢很少。
由於朝廷不參與對胥吏考察和任免,這些胥吏也不擔心自己前程,做起壞事來更加有恃無恐。
他們不是鑽法律空子,就是用金錢開道指鹿為馬,信口雌黃,將法律玩弄於股掌之上。
晚清的官員郭嵩燾曾經直言不諱地說,清朝是“與胥吏共天下”。
到了紹武朝,對於這些胥吏,一律從冷籍,賤籍,變更為民籍,而且也有了正式編制。
但就像以往那樣,胥吏的任免一律由主官喜好。
想到這裡,皇帝起身,說道:
“據吏部言語,每縣知縣、縣丞、主薄、教諭、訓導、巡檢、典史等官員,少則五六十多則百餘人,而自某允編吏籍後,加上三老,吃縣衙飯的,就有兩三百人了吧!”
“怕是不止。”
趙舒如實道:“不過,胥吏之害,朝野廣聞,雖然地方負擔重了些,但治理萬戶之縣,幾百人也只能勉強足夠。”
“若是將這些人置之不理?豈不是放任知縣坐大?”
“若由吏部管束,這些吏員擴充數倍,怕是也忙不過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