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偏殿為之一靜。
皇帝以高坐,神色莫名。
按照內閣的意思,西軍雖然比不過京營,但到底久經沙場,作戰經驗還是豐富的。
尤其是熟悉南方地形,適合鎮壓那些苗彝土司叛亂。
所以,提取萬人,編入京營,其餘則改編為各縣的巡防營,彈壓地方。
如果想要放心的任用那數萬西軍,這張懷延還真饒不得。
“陛下,可效仿太祖之策,命其去朝鮮,讓朝鮮王妥善安置,如此一來,遠離中國,又能安享富貴,豈不兩廂方便?”
張慎言拱手而出,作為朝廷的保守派代表,他一言一行,皆是傳統儒家做派。
他對於背信棄義有些不爽利,提出了妥協方案。
“善,等朝鮮再安穩一些,就讓其一家去往朝鮮吧!”
朱謀的對於這個妥協方案表示認可,相比於謀殺暗殺,這方法強太多。
就在大明勵精圖治的時候,從朝鮮被迫回遼東的洪承疇,則接受了多爾袞的問詢。
“朝鮮之敗,一在於我軍兵力不足,明軍京營兵馬數萬,我軍僅萬人,寡不敵眾是……”
“二則,明軍水師精銳難當,朝鮮千里海防,無以相對……”
多爾袞身著常服,圓臉頗有幾分憔悴,雖說依舊像往日那樣坐在原地,但卻又說不出幾分的暮氣。
洪承疇一邊彙報著,一邊思慮其身體,心中頗為憂慮。
多年的戎馬生涯,年僅十五歲就出生入死,戰場為生,再加上多年來的政事積累,讓多爾袞的身體負擔越來越大。
或許身邊的那些大臣們看不出來,但離開遼東近兩年的洪承疇,立馬看出了不對勁。
這才順治七年,攝政王就撐不住了?
“你在朝鮮兩年,以一萬之兵,撬動南明數萬兵馬,運轉數十萬錢糧入盛京,這已經很不錯了。”
多爾袞看著洪承疇疲倦的身軀,滿意地點點頭。
自從向洪承疇問策後,盛京一直忠實地執行其策,北上掠奪索倫人,生女真,編入牛錄,徵收貢賦來恢復元氣。
僅兩年時間,八旗恢復了六百個牛錄,兩萬餘人,損失慘重的鑲紅旗、正藍啟、鑲白旗,也恢復了八成實力。
對於蒙八旗、漢八旗,自然也要大肆抽調,各自達到了新高——五百牛錄(一牛錄三百至五百人),各兩萬兵馬。